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孟凡义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在日前的“世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活动宣传日里,由于该病发病率高、治疗费用昂贵、患者经济负担重而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有关专家指出,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白血病治愈率的不断提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孟凡义表示,目前应用靶向药物治疗慢粒的同时,治疗过程中的监测白血病细胞的残留水平也非常重要。通过分子学(PCR)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有利于获得长期生存。
白血病高发不容忽视
白血病是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生,可进入血循环、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临床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根据白血病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又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为慢粒(CML),属于白血病的一种。早期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感觉劳累、不明原因出汗、消瘦、低烧等,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白细胞数增高而被确诊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据悉,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在中国发病率约为0.36/100000,随着各种污染的加重,发病率也在增加,在儿童及成年人中均可发病,其中在成人中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发病年龄大多在45-55岁之间,而在年龄小于或等于19岁的人群中少见。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疾病一旦加速急变,患者多在数月内死亡,传统化疗治疗效果不佳。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可能是唯一治愈CML的疗法,但是,各期慢粒白血病的10年生存仅有50%。孟凡义认为,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环境因素、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化学药物及制剂的接触有关。
治疗监测尤为重要
孟凡义表示,慢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非常重要。过去对这一点的强调不够。很多医生和患者在靶向的治疗过程中只关注血液学和遗传学的疗效。目前国际上最推崇的是国际标准化的分子学监测。接受靶向治疗第一年内的患者,都应该每3个月接受分子学监测一次,如此可及早发现治疗是否失败,使医生能够更早地做出治疗调整。
根据目前欧美的CML治疗指南,患者应该每3个月做PCR检测,观察BCR-ABL的下降水平。在3个月时,BCR-ABL应该降低到10%以下,6个月降低到1%以下,12个月应该降低到0.1%,就是必须达到分子学缓解(MMR)。如果不达标,医生会综合评估考虑转换治疗,以确保CML达到最佳疗效。
孟凡义认为,外周血的分子学检测更方便,不需要抽取骨髓,患者痛苦小。因此,患者应该提高监测意识,遵医嘱,按时做PCR检查。通过规范化治疗和监测,可以确保患者疾病处在最佳的控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