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健康新闻

民以食为天食以齿为先 谨记4个爱牙好习惯

2014-11-28 来源:121健康网

  在零食、饮料随手可得的时代,糖果、薯片、小吃等各种舌尖上的美食引诱着你,很多人早就不满足于一日三餐。

  中华口腔医学会于近日发布的《2014年我国城市居民饮食与口腔护理习惯调查报告》(以下简称《2014年口腔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正从“一日三餐”变为“一日多餐”。该报告显示,北上广成四个城市中,超过七成居民每天在三餐之外有摄入零食或饮料的习惯,但近六成居民并没有餐后及时清洁口腔的习惯!这样的结果是——烂牙、牙龈炎、牙周炎等各种口腔疾病接踵而来。

  在全国第26个爱牙日到来之际,我们从最基本的口腔卫生护理入手,“健康每一天,从爱牙开始”。

  吃吧吃吧吃吧不是罪

  据了解,《2014年口腔调查报告》是由中华口腔医学会通过网络平台在今年7月发起的为期16天的调查。调查通过新浪健康网络问卷平台进行,旨在了解居民饮食习惯的现状,尤其是吃喝频次的现状,同时了解居民口腔健康意识和习惯的现状。本次调查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5920份有效样本,其中包括北京1317份,上海349份,广州566份,成都343份。样本年龄范围为6-60岁,其中成人样本为19-60岁,儿童样本为6-12岁。

  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普部部长、北大口腔医院主任医师荣文笙表示,调查问卷内容涉及饮食、口腔护理习惯和口腔健康意识。结果发现,超过七成的居民一日四餐(三餐加摄入一次零食或饮料),近两成的居民达到一日七餐(三餐加摄入四次零食或饮料)。

  孩子、女性最爱吃零食、喝饮料

  调查报告发现,儿童每天在三餐之外,进食至少一次、进食四次及以上、喝两次及以上碳酸饮料果汁等和吃两次及以上含糖零食均显著高于成人。三餐之外至少进食一次的孩子,占八成以上。

  女性比男性更喜爱零食和饮料。19-60岁年龄组中女性在三餐外进食零食人数为72.2% 显著高于男性的67.4%。

  吃零食、喝饮料,广州人最多,上海人最频

  荣文笙指出,城市人普遍“爱吃”,但不同城市的“爱吃”程度不一。经过调查,城市之间习惯的对比也有有趣的结果。

  近八成的广州居民,有一日多餐、三餐之外吃零食、喝饮料的习惯;上海居民进食零食饮料的次数最多,21.5%的人每天进食零食次数达4次以上。

  另外,儿童辈的孩子中,广州和上海的儿童在三餐外进食零食的人数显著高于北京和成都的儿童,成都和上海的儿童吃2次以上含糖零食的比例又显著高于北京和广州。

  口腔护理,广州孩子比大人洁齿意识强

  人们进行餐后口腔护理的意识普遍薄弱, 近六成居民没有餐后及时清洁口腔的习惯。超过两成的居民不知道或觉得没必要在餐后清洁口腔,而过半居民则经常忘记每次进食后及时清洁口腔、或觉得麻烦而少有行动。

  孩子与大人相比,餐后口腔清洁意识和习惯都更差,但差异不明显。男孩比女孩餐后口腔护理习惯更好,但成年人中男性餐后口腔护理习惯不如成年女性。

  城市间对比结果显示,上海居民餐后清洁口腔的意识最弱,成都居民餐后清洁口腔的意识最强却未养成习惯。上海孩子餐后清洁口腔的意识明显弱于其他城市; 广州孩子餐后清洁口腔的意识最强,但广州的大人餐后清洁口腔的意识却最弱。

  相关链接

  “牙科焦虑”

  导致小牙病变大问题

  虽然口腔健康教育一直呼吁定期接受口腔检查,然而仍有不少人因有“牙科焦虑”和其他原因,而没有定期向牙医求诊,以致口腔健康质素欠佳。香港大学牙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高晓莉博士表示:“‘牙科焦虑’是指对于接受牙科治疗感到恐惧、焦虑。较轻微的人士可能对见牙医感到担心、不安,严重的人则会想尽办法逃避有关的检查及治疗,牙科焦虑甚至有可能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引致“牙科焦虑”的成因有很多,大多数源于过往牙科检查不快或不适的经验,或对于牙科诊所的环境及治疗过程,如针筒、治疗椅、金属钻等感到恐惧。另外,身边亲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牙科焦虑”对口腔健康原来可带来恶性循环。

  “牙科焦虑”人士不愿接受定期口腔检查,对口腔疾病“一拖再拖”,这可能导致牙龈炎发展成为严重牙周病,小蛀牙发展成牙髓炎。疾病加重的同时,治疗难度与复杂程度也提高了,有的甚至最终不得不拔牙。这又往往使患者更加恐惧,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除了口腔健康受到威胁外,口腔不适还会影响人的发音、笑容、面部美观及社交生活,引致尴尬,令焦虑人士的自信度更低。口腔问题还会影响进食、睡眠、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

  事实上,如果可以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许多紧急事故和痛楚均可避免,则可克服“牙科焦虑”、改善口腔健康,避免陷入恶性循环。

  中国人懂吃更爱吃。《舌尖上的中国》中那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各地美食,谁不哈喇子横流?除了一日三餐,现代人每天加餐、摄入零食和饮料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城市居民正迈入“多餐时代”。我国食糖消费按年6.2%的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目前我国人均食糖消费已达到10公斤;碳酸饮料的年增长率10%。

  中国人爱吃却不爱口腔护理。近二三十年国内外进行的多项口腔健康调查结果显示,龋病的流行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口腔医学专家认为,经济和教育状况不同以往,随之而来的人们在生活习惯、饮食以及卫生习惯方面的改变是龋病流行趋势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

  谨记4个爱牙好习惯

  好习惯 1

  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使用牙线

  牙医说:刷牙能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保持口腔卫生,维护牙齿和牙周组织健康。牙菌斑是很多口腔疾病的罪魁祸首。每日使用牙线也可清除食物残渣,防止牙菌斑。

  建议: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次刷牙不少于3分钟。刷牙顺序是:上牙→下牙→咬合面→下后牙→上后牙。

  好习惯 2

  保持饮食平衡

  牙医说:合理的饮食营养对维持口腔健康十分重要。

  建议:一日膳食中食物构成要多样化,保证微量元素的摄取;同时减少甜食和碳酸饮料的摄入,减少烂牙的可能。可多吃蔬菜、胡萝卜、大米、葡萄等,少吃甜点、雪糕、饼干,少喝饮料。

  好习惯 3

  餐后无法刷牙

  可嚼无糖口香糖

  牙医说:餐后食物残渣残留在牙齿表面,口腔酸性上升,容易提升龋齿风险。餐后应清除口腔食物残渣,中和口腔酸性。

  建议:餐后最好能刷牙,若无法刷牙,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唾液分泌,中和口腔酸性,且有助于清洁食物残渣,降低龋病产生的风险;而口香糖中,无糖口香糖用甜味剂代替糖,不被口腔中的细菌代谢产生酸,不会引发蛀牙。

  好习惯 4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牙医说:定期检查能发现已经产生的蛀牙,并及时进行治疗。对那些有蛀牙端倪但尚未烂牙的牙齿,通过口腔检查也能发现,及早干预不会烂牙。

  建议:成人每年一次、儿童每年两次到医院口腔专科进行口腔检查。

  未清除的食物残渣

  和口腔酸性致烂牙

  牙齿问题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似乎不如其他疾病影响大。但是,牙齿健康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却很大。不仅“牙好,胃口就好”,对于爱美的人来说,健康的牙齿无疑是美丽的一部分,更何况,很多口腔问题关系到全身健康。

  “吃喝频繁但不注意及时清洁口腔,容易使食物残渣停留,增加口腔酸性,对牙齿造成侵蚀。”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预防儿童科主任冯希平教授提醒。常见的龋齿(蛀牙)是由细菌、食物中的糖,牙齿本身的缺陷和时间共同作用产生的。饮食中的糖是细菌生长的原料,这里说的糖,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蔗糖,还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小分子糖浆等能够被细菌转化的糖类。有过许多研究,包括动物实验以及人类的流行病学调查等,多数的结果都表明糖的消耗与龋齿发生率直接相关。除了糖,各种酸度很高的软饮料,包括果汁,都会对牙齿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66% 的5岁儿童有龋齿,29% 的12岁儿童有龋齿,平均每名儿童有4颗龋齿,97% 的成年人有牙龈问题,90%的龋齿都发生在4颗恒牙上,但是,很少人会定期看牙医或有牙病时马上看牙医。

  相关链接

  八大伤牙没商量的饮食坏习惯

  一、吃完面食不漱口。面包等精制面食会使口腔酸性猛增,腐蚀牙釉质,还容易残留在牙缝中,对牙齿造成伤害。因此,吃完面食要仔细漱口。

  二、啃玉米。啃玉米容易导致牙齿松动或脱落,还会引起假牙移位。建议将玉米粒剥下后再吃。

  三、大口啃苹果。美国口腔正畸学医师协会会长约翰·布扎托博士称,尽量避免直接用牙啃苹果、胡萝卜等硬脆果蔬和冰块,它们是引起牙隐裂最大的祸首。可以将这些食物切成小块食用或等冰块融化。

  四、用牙撕包装。有人图方便,用牙撕包装、开瓶盖等,很容易使牙齿断裂或移位,包装上的病菌还会悄无声息地进入口腔,影响人体健康。

  五、总喝饮料和纯净水。苏打水、运动饮料大多也含有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釉质;美国佐治亚州牙科专家布雷特·西尔弗曼博士称,一些纯净水中缺少牙齿必需的矿物质,常喝也有害牙齿健康。建议平时喝烧开的自来水,少喝饮料,或使用吸管,减少饮料与牙齿接触的机会。

  六、爱吃薯片和干果。薯片、爆米花在咀嚼过程中先脆后黏,很容易塞在牙缝中,滋生细菌,导致龋齿;葡萄干、无花果和杏干等干果含有大量的糖和纤维素,容易增加牙齿周围糖分的残留量。

  七、爱吃酸。葡萄柚、橙子和橘子等含有大量酸性物质,不利牙健康,吃后要及时喝水或漱口。醋也容易诱发龋齿,避免多吃醋。

  八、爱吃糖。无论是爱黏牙的橡皮糖,还是硬糖、润喉糖,都等于让牙齿泡在糖水中,不利于牙齿健康。

  漱口、刷牙、涂氟、窝沟封闭齐防龋

  专家指出,人的一生之中,主要有三个时期易感龋齿:5-8岁乳牙患龋率较高;处于年轻期的恒牙尚未矿化完全,也容易烂牙,因此12-15岁刚萌出的恒牙容易烂,此时须加强年轻恒牙的防龋;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牙根暴露,加之较忽视个人口腔卫生,根面上常有牙菌斑堆积,容易引起根面龋。专家还指出,儿童6岁到12岁是替牙期,这一时期的牙齿发育对今后的口腔健康影响深远,如果不养成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对一生的口腔健康都将造成严重的危害。

  清水漱口是清洁口腔的第一步。但漱口不能代替刷牙,含有药物成分的漱口液虽然可以抑制菌斑的生长,但菌斑在牙齿上附着力很大,只有刷牙、牙线等机械性手段才可以清除菌斑。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副院长林焕彩教授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称,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作用是非常确定的。使用含氟牙膏是必要的,6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每天用含氟牙膏刷牙两次,每次用量约1克,就会有预防龋齿的效果。但是,“含氟牙膏是把‘双刃剑’,必须平衡安全性和防龋性。”摄入过量氟牙齿会产生斑点,这就是氟牙症,而且患者多为儿童。国外建议两岁起开始使用含氟牙膏,使用时只在牙刷上涂上薄薄一层牙膏即可;国内建议起用年龄是3岁,用量则是“黄豆大小”。同时,还得教育孩子清洗之后吐出膏沫,切勿吞咽牙膏和泡沫。除了使用含氟牙膏,还可定期到医院涂含氟涂料防龋。一般情况下,一年涂两次含氟涂料即可。

  “WHO推荐的预防窝沟龋的最有效措施是窝沟封闭。”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专委会主委、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名誉教授葛立宏建议,6岁左右“六龄齿”萌出后做上下左右共4颗“六龄齿”的窝沟封闭;12岁左右第二恒磨牙萌出后,做这4颗牙齿的窝沟封闭;有条件的,9-10岁时前磨牙萌出后,最好也能做这8颗前磨牙的窝沟封闭。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