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正是血压忽高忽低的季节,据2008年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血压高,但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有的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有些人血压仅轻微升高,症状却很明显。
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可能一开始还有头晕等不适,时间一长,等身体耐受这个血压了,就不会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了。血压超标不吃药,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这个病人就是血管受损引起的多脏器并发症。建议大家每天早晚测2次血压,一旦超标,就要尽快服用降压药。
早上血压高,晚上吃药 晚上血压高,早上吃药
高血压有两个高峰:晨峰大约在早上6-8点左右,晚峰在下午4-6点。这两个时间段,血压波动非常厉害,很多心脑血管意外都是这个时候发生的,要特别注意。
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吃的1天3次的降压药。这种传统的每日3次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间常使血压偏低,建议大家最好是吃一天一次的长效降压药,降压更平稳。
血压一降就停药 要不得
反复的血压波动,对大血管损伤特别大,更容易引起心、脑、肾的严重并发症。很多人一看到血压下降,症状好转,马上就不吃药了,这样很危险。就好比是“水中按葫芦”,用药葫芦就沉下去了,一停药,马上就会浮到水面上来。血压也是一样,一停药马上嗖嗖地往上蹿,这个时候只好再次吃药,总是“追”着血压去降压。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
正常人的血压是120/80毫米汞柱,很多病人一味要求把血压降到这个范围。事实上,不同的人,降压目标值是有所不同的。
对于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比较合适。肾功能不好、有冠心病,血压应该控制在130/80mmHg;有糖尿病,血压应降至120/75mmHg以下,血压降得低一些,对血管的保护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