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失眠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对失眠有正确认识的却不多。有些人由于某些原因偶尔没睡好,就以为自己失眠,精神过度紧张。而对失眠的紧张和焦虑恰恰是失眠慢性化和长期化的主要原因。其实,失眠也有真假,正确区分有助于缓解对失眠的恐惧,进而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
医学上的失眠是指睡眠质量下降,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睡后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并感到头痛、头晕、心烦及注意力下降等不适。这种情况每周至少发生3次,而且持续一个月以上。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自以为的“失眠”,并不属于失眠范畴。
一是自我认知出现误区 其实,睡眠时间是否充足因人而异。如有人一昼夜必须睡足8个小时,而有人只需3~4小时就足够了;又比如老年人与年轻时相比,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深度变浅,夜间觉醒次数和时间增加,早晨也醒得较早,这是正常的。衡量正常睡眠时间要以本人平时的睡眠习惯作为标准,只要白天精神好,无任何不适感觉,就不能视为失眠。
二是把正常范围内的变化当作失眠 外界环境因素和精神刺激引起的暂时失眠,这是人体的正常反应,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正常。比如长途旅行的时差改变或突然改上夜班所导致的“失眠”,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失眠。但要及时调整不良环境及改善情绪,以纠正睡眠障碍。
三是自我感觉上的错误,即主观性失眠 如在睡眠过程中心理活动较多,醒后感到整宿没睡。但在同床人看来却睡得很好,半夜其他人的活动其均不知晓。这种主观感觉上的“失眠”长此以往,会加重心理上对失眠的恐惧而导致真正的失眠。(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顾平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