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词义颇有争议,尚无明确定义,根据网络收集归纳,存在以下几种:
指冷冻年限长达数十年的陈年走私冻肉。别称:“70后”冻肉,1967年冻肉。该词首次出现在《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 这篇新闻报道中。其后 ,大量媒体平台发布或转发的新闻中描述“僵尸肉”时会使用类似的描述:“ “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 ”。
指冷冻时间超过保质期的走私冻肉,冻龄一般为几年 。
泛指走私冻肉。一些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将查获的走私冻肉数量与所称“僵尸肉“数量等同[6] 。一些则称打击走私冻肉冻品行动为打击“僵尸肉”行动。
总而言之,“僵尸肉”一词,与走私冻品高度关联。
“僵尸肉”具体指代哪些走私冻品?
新闻报道中出现的“1967年冻肉”或“70后冻肉”真的被查处到了吗?(无明确证物证人已不可考证)[8] 。关于超高龄冻肉的出现有如下几种较可信的猜测:a,为按规定处理的国外战略储备物资,如有数量也极其少;b,包装日期标记错误(走私过程中经常需要拆解伪装转移,更换包装就很常见了);c,误读日期。
相关比较
热度:“僵尸肉” > 超期走私冻品;
数量:一般走私冻品 > 超期数年冻品 > “70后”冻品。
事件始末
源头:2015年6月1日,海关总署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行动;
开端:2015年6月23日,新华社记者发表《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新闻报道,首次使用“僵尸肉”一词,因所述““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迅速引起广大媒体和大众强烈关注;
质疑:2015年7月9日,有记者微信号“食品安全参考”上发文《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随后该文被广大网络媒体、资讯推送平台和社交平台上争相转载转发,10日,被众多网友强烈关注,质疑声四起;(注:微信原文已无法访问,提示被多次举报,不予显示。)
回应:2015年7月12日,涉事新华社记者发博文《公众利益面前,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何在?》
回应的回应:2015年7月12日,针对新华社记者博文回应,食品安全参考涉事记者发微信文《关于“僵尸肉”新闻争议的一些想法》,就新闻报道的一些原则发表看法。至此,舆论焦点主要聚集到两个方面:a,报道中所称的“70年走私冻肉”是否真实出现过?b,讨论新闻报道相关的职业素养等问题;
淡出:2015年7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海关总署 公安部关于打击走私冷冻肉品维护食品安全的通告(2015年第29号)》 ,随后,有新闻媒体针对整个事件做相应报道和反思 。公众舆论视线开始重新回归打击走私冻品相关方面,随着全国多地开启“烧烤模式”,该事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