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罗鲑(Hucho taimen)又名哲罗鱼,属鲑形目,鲑科,鲑亚科,哲罗鱼属。俗称:者罗鱼、折罗鱼、哲绿鱼(东北),大红鱼(新疆)。
英文名:Taimen , Huchen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略侧扁,呈圆筒形。头部平扁,吻尖,口裂大,端位。上颌骨明显、游离,向后延伸达眼后缘之后。上下颌、犁骨和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锐齿。鳞极细小,椭圆形,鳞上环片排列极为清晰,无辐射沟,侧线鳞193-242枚,侧线完全。脂鳍较发达。背部青褐色,腹部银白。头部、体侧有多数密集如粟粒状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点。产卵期雌雄体全显示出青铜色,腹鳍及尾鳍下叶为橙红色,雄鱼更为明显。幽门盲囊205-219。
哲罗鲑为冷水性的纯淡水凶猛食性鱼类。终年绝大部分时间栖息在低温(15℃以下)、水流湍急的溪流里。冬季因受水位的影响,在结冰前逐渐向大江或附近较深的水体里移动,寻找适于越冬的场所。春季开江后,即溯河向溪流作生殖洄游,8月以后向干流移动。黑龙江沿江一带渔民有“细鳞、哲罗,七上八下”的谚语,这是指细鳞鱼和哲罗鱼的洄游规律。性成熟需5龄,体长达40-50厘米。生殖期于5月中旬开始,水温在5-10℃左右,亲鱼集群于水流湍急、底质为砂砾的小河川里产卵,亲鱼的产卵方式与大麻哈鱼相同。亲鱼有埋卵和护巢的习性。产卵后大量死亡,尤以雄鱼为更多。仔鱼喜潜伏在砂砾空隙之间,不常游动。哲罗鱼非常贪食,是淡水鱼中最凶猛的鱼种之一。觅食时间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由深水游至浅水岸边捕食其它鱼类和水中活动的蛇、蛙、鼠类和水鸟等,其它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有荫蔽的水底。一年四季均索食,夏季水温稍高时,食欲差些,甚至有停食现象;冬季不停止摄食,仅生殖期停止摄食。
哲罗鲑多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黑龙江、图门江、额尔齐斯河等水系。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勒拿河到伯朝拉河,东欧的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上游等河流。
哲罗鲑的生长速度较快,并以相等的速度发展,属于大型经济鱼类。一般个体在3公斤以上,大者可达50公斤,长在1米以上。肉味鲜美、细嫩,为富有营养的鱼类,也是高寒地区的特产,在产区内为珍贵的食品。
哲罗鲑的资源量无详细报导,但据《黑龙江省渔业资源》(1985)记载,在黑龙江,哲罗鲑的数量较过去显著减少,全省渔获物中几乎不占比重。主要由于繁殖期过度捕捞,使补充群体大为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破坏生存的环境条件等造成资源量显著下降。目前尚未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哲罗鱼(Taimen)和多瑙河哲罗(Huchen)同属鲭科鱼类,广泛分布于欧洲大陆、俄罗斯和中亚地区。有记录的最大的哲罗鱼重231磅、长84英寸,是1943年在扣图伊河上用商业捕鱼网捕获的,最大的多瑙河哲罗重132磅、长73.2英寸,是1873年在多瑙河上捕获的,而钓上来的多瑙河哲罗的世界纪录是1985年在奥地利创造的,重76磅11盎司。美国西雅图的克赖因伯格环球旅游社的约翰? 拜兹,曾到西伯利亚对哲罗鱼进行了几次实地考察,拜兹认为:“它们像是大马哈鱼同北美狗鱼的杂交鱼。哲罗鱼是顽强的、 刁钻的对手,在它上钩后的头10分钟里,你完全被它支配着,一条60磅的哲罗鱼跳出水面几次以后,便朝附近的水下障碍物游过,如果还挣不脱钩,就会使劲向下游逃跑,如果你运气不错,能与之相持半个小时,它就会乖起来了。”“哲罗鱼绝对是澹水鱼中最凶勐的一类,有人曾遇到过它们将三角锚钩全部拉直,它们的像刀片似的利齿甚至能咬断金属脑线。”哲罗鱼是极富侵略性的食肉鱼,根据拜兹的同伴汤姆?耐特的介绍,他们曾剖开过一条80磅重的哲罗鱼,在其腹内发现4条大马哈鱼,每条都有四五磅重,还有一名研究人员发现一条11磅的死哲罗鱼,它正试图吞下一条和它体重相同的11磅的白斑狗鱼。钓哲罗鱼的人常用模仿冬鼠和旅鼠的拟饵,哲罗鱼特别爱吃徙途中横渡河流的旅鼠。 兹说,最好的钓饵是6英寸长的鼠状拟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