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欲不振,甚至全然不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多见于学龄前小儿和老人,也常见于癌症化学治疗、放射线治疗期间,以及肝胆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肺结核、慢性阑尾炎、尿毒症等慢性病过程中。厌食多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中医文献中称作纳呆、不食。
病因病机 胃主受纳,脾司运化,故厌食一症与脾胃攸关。风寒暑湿侵袭人体,或过食生冷,饮食过量,或劳倦气虚,脾胃虚弱,均可使脾胃纳化功能失调,引起厌食。也有因情志怫郁,肝气不舒,乘脾犯胃,或肾阳不足,火不暖土而致厌食者。
辨治 厌食临床比较常见。有外感、内伤之别,虚实之异。故需全面分析病情,辨证施治,常见以下症型:①外邪干胃。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厌食,舌苔薄腻,脉浮紧,为风寒之邪,阻于胃口,用药解散其风寒,则胃口渐开,胃纳渐复。如邪入少阳,口苦呕逆,胸胁胀闷,默默不欲食,舌苔厚腻,脉弦数,宜扶正达邪,可用小柴胡汤。如时当夏季,感受暑湿之邪,而见胸闷腹胀,纳呆,呕逆,腹泻,苔厚腻,脉濡者,宜芳香化浊,用藿香正气散加减。②饮食积滞。证见腹胀,厌食,恶心欲吐,嗳腐吞酸,大便干结,或便溏不爽,舌苔浊腻。治宜消导和中,常用保和丸加减。③脾胃虚寒。证见不食,不饥,面色苍白,疲乏无力,泛吐清水,或腹痛,泄泻,手足欠温,舌质淡胖,苔白腻或薄白,脉沉迟。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常用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④肝气犯胃。证见纳呆,伴见呕逆,胁肋胀痛,喜叹息,苔薄,脉弦。治宜疏肝和胃,常用越鞠保和丸。⑤脾肾阳虚。证见久病不食,或食不知味,或食后即泻,或五更泻,重者可见完谷不化,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治宜温养脾肾,常用四神丸合四君子汤。⑥脾胃阴虚。证见久病不食,或知饥不纳,口干多饮,呕逆,形体消瘦,皮肤干燥,舌质红,无苔或苔少,脉细数。治宜清养胃阴,用沙参麦冬汤加减。⑦气阴两虚、挟滞挟湿。证见久病厌食,消瘦,乏力,自汗,面色萎黄,进食稍多即腹胀腹泻,舌质淡红,苔微腻,脉虚细。治宜平补中宫,兼以化湿去滞,常用资生丸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针灸治疗以健脾运中为基本原则。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中脘等。虚寒宜加灸神阙、气海、关元、肾俞、膏肓等穴。小儿厌食,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者,可采用捏脊疗法。
精神因素对脾胃有直接影响,患者要保持精神愉快,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经治疗后,胃口渐开,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切忌肥甘厚味,以及壅塞滞气之物。长期厌食者,服药要有方有守,徐图疗效。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以1~6岁儿童为多见。厌食患儿一般精神状态均较正常,与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的食欲不振者不同。 中医治疗厌食分三个证型:①积滞不化(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尚可,二便基本正常;治疗用消积健脾法);②胃阴不足(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少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少,舌质偏红等;治疗用养胃滋阴法);③脾胃气虚(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治疗用健脾益气法)。常用于厌食的非处方药如小儿消食片、小儿喜食糖浆、小儿胃宝丸、健胃消食片、启脾丸、小儿健胃糖浆等。
〖药名〗健胃消食片 〖功能与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组成与规格〗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每片0.5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7岁以上儿童1/2量;3~7岁1/3量。 〖用药观察〗吞服困难的小儿可用水化服。
〖药名〗小儿消食片 〖功能与主治〗消食化滞,健脾和胃。用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食滞,疳积。 〖组成与规格〗鸡内金(炒),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炒),槟榔,陈皮。每片0.3克。 〖用法用量〗口服。1~3岁每次2~4片,3~7岁每次4~6片,成年人每次6~8片,每日3次。 〖用药观察〗吞服困难的小儿可用水化服。
〖药名〗小儿参术健脾丸 〖功能与主治〗开胃,健脾,止泻。用于小儿脾胃 虚弱,消化不良,面黄肌瘦,精神不振。 〖组成与规格〗党参、芡实(麸炒)、莲子肉(土炒)、六神曲(麸炒)、薏苡仁(土炒)、白术(土炒)、白扁豆(土炒)、陈皮、麦芽(清炒)、甘草(蜜炙)、山药(麸炒)、山楂(清炒)、茯苓。每丸重3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三岁以下小儿酌减。 〖药名〗小儿健胃糖浆 〖功能与主治〗健脾消食,清热养阴。用于脾胃阴虚,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体瘦,口干,食少饮多。 〖禁忌证〗因饮食不节而致积滞内停者不宜。 〖药物相互作用〗忌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组成与规格〗沙参,稻芽,白芍,玉竹,麦芽(炒),山楂,麦冬,陈皮,荷叶,牡丹皮,山药。 〖用法用量〗口服。儿童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周岁以内婴儿4毫升。
〖药名〗小儿喜食糖浆 〖功能与主治〗健脾,消食,化积。用于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组成与规格〗六神曲(炒),枳壳(炒),白术(炒),山楂、稻芽(炒),麦芽(炒)。每瓶1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1~5岁每次3~5毫升,5岁以上每次10~15毫升,周岁以内1~3毫升,每日3次。其他剂型:小儿喜食片,口服,1~3岁每次2~3片,3~5岁每次3~5片,5岁以上酌量增加,每日3次。
〖药名〗启脾丸 〖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稀。慢性胃肠炎、贫血等见上述症状者可服用。 〖药物相互作用〗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组成与规格〗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泽泻。每丸3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3岁以内儿童酌减。
〖药名〗小儿胃宝丸 〖功能与主治〗消食化积,健脾养胃。用于伤食伤乳,呕吐泄泻,脾虚胃弱,消化不良。 〖药物相互作用〗 〖组成与规格〗山楂(炒),山药(炒),麦芽(炒),六神曲(炒),鸡蛋壳(焙)。每丸0.5克。 〖用法用量〗口服。1~2岁每次2~3粒,3岁以上每次5~6粒,每日3次。其他剂型:小儿胃宝片,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3岁以上酌增。 〖用药观察〗吞服困难的小儿可用水化服。
〖药名〗婴儿素 〖功能与主治〗健脾,消食,止泻。用于消化不良,乳食不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 〖药物相互作用〗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组成与规格〗白扁豆(炒),山药,鸡内金(炒),川贝母,木香(炒),碳酸氢钠,牛黄。每瓶(袋)0.5克。 〖用法用量〗温开水送服。1~3岁每次0.5~1克,周岁以内每次0.25克,每日2次。
〖药名〗龙牡壮骨颗粒 〖功能与主治〗强筋壮骨,和胃健脾。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等症也有治疗作用。 〖组成与规格〗党参、黄芪、麦冬、龟板(醋制)、白术(炒)、山药、五味子(醋制)、龙骨、牡蛎(煅)、茯苓、大枣、甘草、乳酸钙、鸡内金(炒)、维生素D2、葡萄糖酸钙。 〖性状〗颗粒,每袋装5粒。黄色或黄棕色的颗粒;味甜。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二岁以下一次5克,二岁至七岁一次7克,七岁以上一次10克,一日3次。
腹胀 腹胀是腹部膨胀的感觉,常有腹部膨隆胀大(也可仅为自觉胀满不适而无客观表现),可以是全腹性的,也可仅为局部性的。可以是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胃肠道积气、积食或积粪、胃肠运动功能失调、功能性腹壁肌张力增加或腹腔内气体、积液,也可能是腹腔内肿物、后腹膜疾病)或者是腹内其他某肿疾病而事先未估计到(如肝炎、肝硬化、结肠炎等)。局部的长期的胀满不适提示有可能与该部位的脏器疾病有关,应结合其它伴随的有关症状、体征提示检查和诊断的思路)。症状明显、而无其他严重症状体征时,短期的对症治疗,在缓解不适的同时应注意积极观察可能的腹胀病因,以免延误。治疗胃肠胀气按理应先治疗胀气的病因,但多数情况下难于一时根治,因而一般在对病因治疗的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即消除胀气,可用消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