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朋友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一般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之间。
往年梅雨季节多家大医院门诊情况都显示,胃肠道疾病、妇科炎症、骨关节及肌肉筋膜炎症酸痛、湿疹及真菌类皮肤病,焦虑抑郁狂躁等情绪病在梅雨季都会猛增。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疾病,背后都有着相同的元凶,那就是梅雨季的湿和热。中医治病的法则,不只着眼于病的异同,还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经辨证后,若病机相同,就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如果朋友们不幸患上这类疾病,不妨找位好中医,调理一下。
浙江省中山医院马睿杰主任介绍,在中医理念上“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高明的医生治病,在疾病没有出现症候的时候及早干预,防范于未然,提前做好防护,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蔓延。如果等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就像渴了才去打井,战争起来后才想到去打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
闲话掐掉,发干货啦。今天,马主任就来教教大家如何启用人体身上的穴位“防梅”,安心度过这个漫长的下雨天吧。
1.阴陵泉
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系足太阴脾经合穴,擅长健脾利湿,为祛湿化痰要穴,侧重于祛湿,善治湿邪为患的疾病。
按摩手法:拇指指端放于阴陵泉穴处,先顺时针方向由轻到重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以酸胀为度,可重复多次。
2.三阴交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又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穴,具有补脾胃、助运化、化浊利湿、调和气血、滋补肝肾等作用,可治疗脾胃病和妇科病。
按摩手法:拇指立起来,放在穴位的表面,先用力向下按压,再去揉,揉一分钟停下来,间隔一下,再揉一分钟。
3.天枢穴
位于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即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为足阳明胃经之穴,大肠募穴,为人身之大穴。具有调理肠腑,活血调经之功效,为治疗肠胃疾病的要穴。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或掌根按揉天枢穴1到3分钟。
4.足三里穴
位于外膝眼下三寸(用“一夫法”即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回阳九针穴之一,人体常用的防病保健要穴。具有补脾益气、和胃调中、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镇静醒神、强精健脑、温中升阳、理气止痛之功。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揉按足三里,使穴位局部产生酸胀感觉,以本人能忍受为度。每次5~l0分钟,空闲时均可揉按。
艾灸法: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离0.5~1寸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即可,一般灸5~l0分钟,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
5.中脘穴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为胃募穴,脏会,任脉、手太阳、小肠、足阳明经交会穴。本穴为治疗诸多消化系统疾病之第一要穴,有和胃健脾,理气祛湿功能。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或掌根按揉中脘穴1到3分钟。
6.行间穴
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为足厥阴肝经之荥穴,在五行中属火,具有泄肝火,疏气滞的作用。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点按在行间穴的位置,轻轻按揉3分钟左右,稍微用力,以感觉压痛为度。
马主任强调,凡事坚持才有效果,让穴位祛湿养生成为一种习惯吧!
另外,在这个特殊时节,马主任也提醒大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还要保持居室通风干燥,衣服常换常洗,注意饮食卫生,可有意识放慢工作、生活节奏。
马睿杰
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针灸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手法委员会理事、浙江省针灸学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委员会委员。擅长运用针灸、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眩晕、延髓麻痹、偏头痛、面瘫、面肌痉挛、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同时对痛经、更年期综合症、胃肠疾病等治疗有较深入研究。门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周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