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病菌,美国最近又出现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5月26日证实,美国发现首例“无敌细菌”病例,对现阶段全部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一名49岁的女性,4月26日因尿路感染就医。在常规抗生素治疗都宣告失败后,被称为“最后一道防线”的粘菌素,竟也对之束手无策。
昨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发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下文简称《计划》),力求遏制我国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
抗菌药物滥用致耐药
浙江要求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计划》要求,从国家层面实施综合治理策略和措施,对抗菌药物的研发、生产、流通、应用、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加强宣传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风险挑战。
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争取研发上市全新抗菌药物1—2个,新型诊断仪器设备和试剂5—10项。零售药店凭处方销售抗菌药物的比例基本达到全覆盖。省(区、市)凭兽医处方销售抗菌药物的比例达到50%。
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是抗菌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大国。由于新型抗菌药物研发能力不足、药店无处方销售抗菌药物、医疗和养殖领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制药企业废弃物排放不达标、群众合理用药意识不强等多种因素,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遏制我国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迫在眉睫。
那么,浙江的情况如何?事实上,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问题,浙江一直有所行动。
今年1月22日,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发布通知,对抗菌药物使用作出最新规定,要求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同时倡导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三级医院(除儿童医院和儿科)率先全面停止。
6月1日,杭州所有的市属三级医院及在杭的三级甲等医院,就都已经全面停止了“门诊抗菌药物输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说:“过去各地靠管理层监管和医患双方自觉降低抗菌药物滥用效果并不理想,今年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还有不少省份、地市以及医疗机构都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目前看取得了一定效果。”
从2006年起,肖永红就承担着中国科协重大政策研究课题“抗菌药物滥用公共安全威胁”研究,并负责“健康中国2020”合理用药课题研究。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抗生素使用公众仍存认识误区
肖永红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对于抗生素的使用仍存在不少误区,比如拿抗生素当感冒药等。
其实,普通感冒的病原体有200多种,全都是病毒,只有0.5%-2%的普通感冒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才需要用抗生素。常见的抗生素误区包括:
误区一:抗生素=消炎药
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而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引起的炎症,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应使用抗生素来接受治疗。
误区二: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
每种抗生素优劣各不相同,要因病、因人选择。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不良反应明确;新抗生素的诞生是因为老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抗生素有疗效,应使用老抗生素。
误区三:频繁更换抗生素
频繁更换药物,不仅伤身而且容易使细菌产生耐抗性。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
一定先问自己四个问题
一问:所得疾病与细菌感染有无关系?
许多疼痛、腹泻很可能不是由细菌引起的问题,使用抗生素不仅不能缓解症状,还可能增大药物副作用发生的几率。
二问:必须要使用抗生素吗?
很多人一出现感冒发热的症状就去输液,抱着“打一针抗生素好得快”心态的人并不少见。其实发热,不到38.5℃时可以先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
三问:是否针对性地服用药物?
一些人有家中常备一两种抗生素的习惯,不论出现了哪种感染都用这两种抗生素。即使明确了自身的症状是由细菌感染发热引起的,不同种的抗生素针对的疾病也不同。
四问:用药后身体是否出现不适?
遵照医嘱使用了合适的抗生素时,应当注意自己是否出现了以往没有的症状。如果出现了较为严重或者药物说明书中上并未标注的症状,应当及时咨询医生,明确是否是由于药物引起的,并根据医生的指导停药或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