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的评论五花八门。有提出质疑的:“真的能吃这么多吗?”也有调侃的:“这霸王餐的理由get到了。”
无论什么原因,吃“霸王餐”的行为总归是不可取的。但是,吃瓜群众花式调侃的背后,却是一个群体的悲哀与无助。
她们是“神经性贪食症”患者,自称为“兔子”。今年8月,媒体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和报道让原本躲在贴吧等角落里“抱团”的“兔子”们曝光在公众视野中。一时间,关于“兔子”的讨论甚嚣尘上。
身形苗条却食量惊人
暴食后她们把手伸进喉管
什么是“兔子”?她们无法遏制自己的进食冲动,往往暴饮暴食,一顿的量是正常量的几倍甚至更多,之后又试图以各种手段抵消“罪恶感”,防止因过度进食发胖,催吐是最普遍也是最快捷的方法。
“你可能没法想象,在她们苗条甚至瘦小的身体下,有这么强的食欲。”马永春是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身二科主任,接触过很多“兔子”——166cm,50kg的姑娘,一顿可以吃掉5个肯德基全家桶;一个身材娇小的美少女,一口气能吃完8斤米饭。“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她们把手指伸进喉管,抱着马桶吐得昏天暗地。”
也有一些人选择嚼吐,把食物嚼烂之后又吐出来,不经过食道,食物的残渣往往能堆成一座小山丘。“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共同用餐,所以她们很少外出吃饭,通常一个人在家里默默进食。”
马永春说,这群人的性格也像兔子一样,敏感胆小,特别是在初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害羞,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往往避开家人和朋友秘密进行。
“这是一种精神疾病。”马永春介绍,和神经性厌食症一样,神经性贪食症也是进食障碍的一种,并且“贪食”和“厌食”常常交替进行。不同的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往往瘦得皮包骨,看起来很恐怖,而神经性贪食症的患者却在外形和体重上与正常人无异。
不过,她们对肥胖有着病态的恐惧,多伴有焦虑、抑郁的情绪。
长期的暴食+催吐,会给“兔子”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催吐时胃液逆流,会腐蚀食道和牙齿,造成牙齿变色甚至脱落;有的会出现慢性炎症、喉咙痛、颈部和下巴腺体肿大;不少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紊乱或绝经,甚至不孕不育;严重时会导致电解质失衡,引发心律不齐,有猝死的可能。
“兔子”们知道自己病了吗?
马永春表示,很多“兔子”并不认为自己有病,因此也很抗拒治疗。而也有一部分知道自己“有问题”,但她们无能为力。因为,她们控制不了暴发性的进食冲动。
《断背山》中有一句台词: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我希望我知道如何戒掉你。
对于“兔子”们来说,暴食+催吐是一种瘾。进食冲动——暴食——懊悔——进食冲动……她们陷入了无休止的恶性循环中,矛盾又无奈。
学业压力与社交劣势双重打击
花季少女陷入“暴食+催吐”恶性循环链
婷婷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成为“兔子”已有两年时间。
“那个时候,生活真的是一团糟。”婷婷说。
刚刚经历了转学,没有办法适应新环境,加之原本性格就比较敏感内向,和同学之间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学业压力与社交劣势的双重打击,让她喘不过气来。
“不想上学,太痛苦了。”婷婷产生了厌学情绪,不知道怎么办,也没有人倾诉,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暴躁。终于有一天,这些情绪都转化成了食欲,火山喷发般涌来。
“什么也不想做,只想吃。”婷婷说,她一天可以吃掉很多东西,食量是以前的3倍。往嘴里塞东西的时候,她可以忘记烦恼,忘记一切。
然而,当这些进入身体的食物变成了堆积的脂肪,婷婷更难过了。一段时间的暴饮暴食让她整个人像面包发酵一样迅速膨胀,她觉得周围人看她的眼神也变了。于是她愈发焦躁难安,只有靠吃来发泄,发泄完了又担心发胖,陷入无限的内疚和恐慌之中。
焦头烂额之际,她在网上看到了催吐法。仿佛醍醐灌顶,婷婷很快效仿起来。第一次吐完,她整个人倒在卫生间里,满脸的眼泪和鼻涕,腹部因为用力过猛一阵一阵痉挛。
“我知道,我成功了。”婷婷再也没有胖起来,体重反而下降到了正常值。但她陷入了更糟糕的循环中——暴食-催吐-暴食-催吐。她的生活被暴食和催吐占据,每一天的主题都是“吃”和“吐”。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婷婷被家人带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卫生科。
不和谐的家庭易催生问题儿童
吃和吐成为情绪宣泄口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生病”了呢?
马永春表示,神经性贪食症和基因有一定关系,“有的人本身就属于遗传易感性人群,发病几率比普通人高很多。”此外,受到当下社会“以瘦为美”的影响,很多女孩为了迎合这样的社会审美,疯狂节食,特别是家里的姐妹、要好的同伴如果把外表看得很重要,经常进行身材比较,就容易诱发患者的神经性贪食症。
而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家庭因素。
“问题儿童的背后往往是问题家庭。”马永春叹了一口气,“从临床情况来看,大部分患者都存在畸形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长期争吵,冷暴力,酗酒,出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和伤害。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往往缺乏安全感,面对挫折和心理冲突,没有办法处理。“她们唯一能控制的只有食物和体重,于是暴食和催吐成为了负面情绪的宣泄口。”
婷婷是典型的例子。和这家人接触下来,马永春发现,这就是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妈妈有着极其强烈的控制欲,处处管着丈夫和女儿,一言不合就过度焦虑,使全家笼罩在低气压下;爸爸则消极抵抗,表面上不予争辩,却也不听从,我行我素,与妻子关系淡漠;女儿从小受到妈妈“压迫”,性格内向,胆小,缺乏独立性,人缘也不够好,遇事从不愿和妈妈沟通。
像这样的家庭关系不在少数,马永春告诉记者,还有一些家庭,父母双方吵了几十年,家里像藏着一颗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不和睦的家庭往往催生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马永春表示,患神经性贪食症的人年龄在14—40岁,青少年期间最易发病,因为这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其中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的比例是10:1,“这是因为女孩更敏感,也更容易受影响。”
甚至有一些孩子,长期处于家庭暴力之中,因为得了这个病把全家的关注点引到自己身上,父母一心扑在她身上,反而没有多余的时间争吵,这种短暂的和谐对她们来说弥足珍贵,尝到“甜头”后反而有了将这个模式保留下来的动机。
别让孩子成为“怪兽家长”的牺牲品
专家建议开展“产前父母课堂”
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有人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人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有人一边说着“不离婚是为了孩子”,一边让孩子承受婚姻失败的“苦果”……
只要功能正常,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父母”,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过考试,就觉得真的是太可怕了。”有太多人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仅仅是在性冲动的驱使下,要了孩子。而这些孩子,就成为了不够格的父母的牺牲品。
“加强对准爸爸准妈妈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马永春说,每一位即将为人父为人母的或者准备为人父母的人,都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有没有准备好迎接一个生命的到来?我是否具备独立的人格及生活的能力?我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有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我有没有做好影响另一个人人生的心理准备?……
马永春的想法是,与医院妇产科合作,开展“产前父母课堂”,制定一套标准化的课程,对准父母们进行教育,提高“父母的质量”。
同时,为了防止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马永春建议,在成长环境中加入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学校的心理干预水平,让孩子们在遭遇挫折和变故时,知道如何放松,知道“人生不仅仅只有眼前,还有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