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适合手术治疗的,可以提供两种微创的手术方式,传统腹腔镜和达芬奇机器人,”经全面检查并听了详尽的描述后,老李最终选择了达芬奇机器人。
如期入院,如期手术,现在老李早已顺利出院。其实在术后第二天他便能下床活动,两天后就能喝粥,所有症状也随之消失。
回家后,他将自己康复的事实与多年的生意伙伴老周一说,同样有胃食道返流病的老周也找到了王知非教授。
老李说,王知非教授曾在术前坦率告知,如果选择达芬奇机器人,他只是该院第二例机器人下做胃折叠手术的患者。但决定和放心来自充分的了解,“王教授是国内做机器人手术资深专家,又经过特殊的训练,机器人可以使操作更精细,尤其适合于我这次手术的某些部分”。
这里的“特殊训练”,指的就是把3D打印器官作为外科医生练手的“小白鼠”,从而让医生在为第一位患者做手术时就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3D技术可以打印骨骼、牙齿,可不可以打印器官呢?
王知非教授是我国第一位外科机器人博士后,也是最早在美国获得机器人主刀培训资格证书的中国医生。在他眼里,达芬奇机器人是外科领域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像放大15倍、高清晰、3D成像、360度旋转、不抖动……但这用的毕竟是机械手,没有触觉,而外科医生在手术时往往依赖触觉。
可不可以用机器“练手”呢?面对价值2000多万人民币的设备,即使是在已经有2000多台达芬奇机器人(几乎每三到四家医院就一台)的美国,也没有几个中心能负担得起专门买一台来供外科医生在动物身上训练。
2015年5月的一天,一个大胆的想法让王知非教授兴奋不已——近几年出现的3D技术可以打印骨骼、牙齿,可不可以打印器官呢?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3D打印专家们,并与浙江一家生产企业一拍即合,请他们根据患者的CT等影像数据,做出了一个柔软的,中间还带着胰管的,可供外科医生练手的3D打印器官——硅胶胰脏。
一经使用,这个“硅胶胰脏”便得到了各方好评,于是针对食管返流等病人,王知非教授在2017年1月再次与厂家合作生产了3D打印器官胃食管及脾脏,并增加了一套装置,让做腹腔镜手术的医生也可以利用该装置训练。
“如有需要,还可以打印其他组织,如肝、胆、肺,甚至整个腹腔,让医生先来练手。”王知非教授表示。
让医生做第一例手术时像做第31例一样熟练
在2015年10月芝加哥召开的美国机器人外科年会讲台上,王知非教授将3D打印器官——胰脏作了介绍与展示,这些打印器官不仅形象逼真,用手摸一摸表面,还软软、黏黏的,就好像真的脏器一般。这项展示赢得了在场美国医学专家们的拍手好评,他们纷纷表示要合作研发这项技术和产品。
“你可以把这块仿真器官材料理解成达芬奇机器人的御用‘小白鼠’,也可以理解成外科医生在重大手术前的‘模拟考试’。”王知非教授的最新“宝贝”,是一个3D打印的胃食管及脾脏手术训练模型。
“从患者角度来说,浙江省才3台达芬奇机器人,有手术资格的医生也很少。患者在接受新技术时都希望主刀医生身经百战。如果说机器人这个手术的学习曲线(技术达到较成熟稳定前需要完成的病例数)是30例,任何一位患者都希望自己是31例。”
王知非教授说,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更好地满足患者要求,医生通过多次在3D打印器官上刻苦训练,使其在做第一例手术时就像做第31例时一样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