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是用来干嘛的?
女性盆底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盆底肌犹如一张“吊床”,紧紧“吊”住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并参与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紧缩度等多项生理活动。
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李香娟副院长说,盆底就像是女人的“第二张脸”。和脸上的皮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大,雌激素水平的下降,盆底也会松弛和下垂。脸部保养几乎每个女人都懂,但是对于这“第二张脸”的保健,了解并重视的就不多了。甚至相当一部分女性,在已经出现憋不住尿、大便失禁等问题时却难以启齿,或者不清楚该到妇科、肛肠科还是泌尿科看。
李香娟副院长坦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发病率高,就诊率偏低”。近日她就接诊了一位年逾七旬的患者,年轻时生完孩子后盆底损伤未修复,导致漏尿很多年,基本上以前都是每天垫着布条,现在条件好点后换成了卫生巾,但依旧很痛苦。老太太称,自己从来不敢出远门,因为太不方便了。
“类似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有近80%的老年女性(60周岁以上)在出现盆底问题时不会对此进行干预。”李香娟分析,不好意思是一个因素,很难找到合适的科室也是一大问题,因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以合并很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
基于这一现状,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在2014年底成立了杭州市女性盆底疾病治疗中心,建立了集预防保健、康复及临床、手术于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筛查、评估分娩后产妇的盆底功能,给予个性化的康复治疗和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对中老年妇女的疾病知识科普,以及对尿失禁、子宫脱垂严重的患者采取相应的物理及手术治疗。
5月6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控体系构建》的研讨会也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举行。会上,中国老年医学会妇科分会名誉会长祝燕春指出了对妇科保健领域的基层医务人员开展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她认为,除了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在理念上也该有所转变,“不能坐等病人,而是要发挥主动性,帮助老年妇女进行(盆底)健康管理”。
与此同时,分级诊疗不能“断档”,这是构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控体系的关键。“盆底重建可能需要三级医院来做,诊断和基础治疗要在县级医院完成,而术后随访、保健等就该由社区医院等基层机构来保障。”祝燕春说。
“二孩”时代,更多女性将难以hold住“吊床”
截至2012年底,全省60岁以上人口达到857.69万,占总人口的17.87%,而根据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2015年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达78.22岁。
“老龄化的推进,人均寿命的延长,加上生活品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突出了盆底功能障碍的问题。”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副院长李香娟提供了一个数据,目前8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中,因子宫脱垂需要进行手术的占到了11%。
其实从围绝经期开始,30%~50%的女性都会因阴道括约肌的松弛,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症状,包括阴道松弛、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随着年龄增大,这些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与此同时,生过越多孩子的女性,盆底肌肉松弛就会越厉害。
“生过一个孩子相比较没生过的,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风险会提高20%~30%;生过4个孩子的,这样的风险增加了约11倍。”祝燕春和李香娟均担心,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女性绝经后“吊床”变松的风险会明显增大。
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医务人员会对每月1000余位分娩后的产妇进行常规的盆底筛查,结果显示,如果产妇的盆底状况在分娩后就呈现不佳的态势,往往与高龄、多胎脱不了干系。
但盆底功能出现问题,不该看作仅仅是“年纪大了”而坐视不管,它是一种因生理退化需要“早发现、早治疗”的疾病。越早干预,治疗方式越简单,效果也越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就越小。
李香娟建议,早期干预可以通过盆底训练操等锻炼法,恢复衰弱、松弛的盆底肌肉,使尿道阻力增加,加强控尿能力,这样很多患者就不需要做手术。一些简单的盆底训练操,其实在家就可以做,方法是反复地、选择性地做缩紧肛门、阴道的动作,每次缩紧不少于3秒后放松,连续做10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
据悉,杭州市妇产科医院的孕妇学校每月也有相关的免费课程。不过,基于个体情况不同,建议先到医院做筛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个性化的训练或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