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喝黄酒止痛,结果却喝进了医院
说起来,62岁的朱先生平时身体其实都挺好的。但2个月前,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突然感到肩膀疼痛,听别人说喝黄酒可以止痛,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喝了些黄酒,结果这一喝肩膀的疼痛没见好转,反而却出现上腹胀痛不舒服。
但他并没有把这轻微的胀痛放在心上,结果渐渐几天,朱先生胃口差了,吃不下饭,浑身无力,精神萎靡不振,连大便的颜色也变黑了,这可把朱先生吓坏了,难道是得了胃病?
朱先生来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经查大便结果提示隐血试验阳性(4+)有消化道出血倾向,胃镜结果提示:隆起糜烂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医生建议他立刻住院治疗。
症状缓解了,却又陷入另一个苦恼中
来到消化内科病房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李丽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并对他进行了体格检查,制定出详细的诊疗计划和治疗方案。经过三天的住院治疗,朱先生的上腹胀痛明显缓解,大便看起来也黄色成形。可是连续留了3天的大便化验结果并不乐观,大便反反复复出现粪便常规潜血阳性的结果令朱先生陷入无限的苦恼中。
为什么明明都是按照医生护士交代的饮食,睡眠状况和精神状态都渐渐好了,还是会反反复复出现大便潜血阳性呢?
李丽建议患者行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病变。朱先生决定排除心理困惑,决定配合医生检查。当天下午,李丽亲自为患者做了肠镜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朱先生的肠子里竟长了10多颗类似葡萄大小的息肉。

根据这些“葡萄”的症状,李丽考虑朱先生早期肠癌的可能性很大,随即留取标本等待病检结果。
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朱先生开始担忧起来,负责细腻的陈晶医生看穿了患者的心思,及时宽慰,耐心讲述了许多成功治愈的案列,渐渐消除了朱先生的顾虑,也坚定了患者勇敢面对治疗的勇气。
80%的大肠癌由肠息肉转变,八类人群建议早做筛查
根据30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李丽医生认为朱先生肠子里“葡萄”需要尽快摘除,多留一天,就会增加进一步恶化及转移的风险。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谈话和告知后,在胃镜室医护人员合作下,李医生亲自为朱先生做了结肠镜下“摘葡萄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第二天,在医生的建议下朱先生进食米汤,之后过渡到正常饮食。目前,朱先生病情稳定,已出院回家休养。
李丽医生表示,大肠癌(又称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可发生在结肠的任何部位。其中,80%的大肠癌由肠息肉转变而来。临床上,查出肠息肉后,医生都会建议最好切除,但不少患者觉得不痛不痒又不出血没必要管。
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肠息肉若干年后是有可能癌变,最终发展为肠癌的。所以发现了肠息肉不仅要尽快切除(特别是对于有肠癌家族史的人),术后更要密切关注,以防肠息肉悄悄复发、癌变。
直肠息肉容易致癌专家建议及时切除
李丽表示,肠息肉大致可分为炎性息肉、错构瘤息肉和腺瘤息肉,其中炎性息肉、错构瘤息肉几乎不会癌变,而腺瘤息肉癌变的几率相对较高。专家分析,有近80%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转变而来,而高危性肠息肉完全可以通过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并切除。
建议以下八类人群早做筛查:
1、40岁以上人群;
2、有痔疮和长期便血;
3、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4、有慢性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
5、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
6、有慢性阑尾炎、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者;
7、长期精神抑郁、近三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
8、肥胖者患肠癌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肠息肉无论大小都应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