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5月27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帕金森诊疗中心举办的健康科普教育活动上,神经内科吕文主任医师提到,目前针对帕金森病的治疗,药物是首选,但随着病情发展,药效会越来越差,并产生副作用。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植入脑起搏器,改善帕金森患者手抖脚颤的症状,使他们恢复原有的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外科医生手脚不停“哆嗦”
拿不了手术刀走不了路
15年前,年仅32岁的吕先生的一侧手脚出现了“哆嗦”的小毛病,被确诊为帕金森病。
跟所有患者一样,这个病带来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而对于吕先生来说,还有另一层无法言说的痛:他以后都无法亲自上手术台“动刀子”了。原来,在确诊帕金森病之前,吕先生一直是永康市一家医院的普外科医生。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手脚不停“哆嗦”,这其中的苦,或许只有吕先生自己心里清楚。
确诊之后,吕先生主动申请去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他说,虽然不能为病人动手术了,但还是要做一些基础医疗服务。十几年来,吕先生一边坚持服药,一边锻炼身体,积极地与病魔展开“拉锯战”。
然而,从去年开始,药物似乎越来越不管用了,甚至出现一些明显的副作用。吕先生的手脚愈发不听话,走路也越来越困难,五六米的路要哆嗦着走十几分钟,满身大汗。
于是,他再次来邵逸夫医院求助。神经内科吕文主任医师评估后,推荐他做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手术),也就是俗称的脑起搏器。
吃药不管用了怎么办?
给大脑装个“电池”
吕文说,每位帕金森患者在发病后都有一个最佳药物治疗时机,称为治疗帕金森病的“蜜月期”,这时候服用较少种类和较小剂量的药就有比较好的效果。但由于病情发展,药物疗效越来越差,有时候服药后的副作用甚至比疾病本身的症状更难受。
对于这类患者,目前的首选疗法就是脑起搏器。
吕文介绍,脑起搏器是通过在大脑特定区域植入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使病人恢复活动能力。
“相较于最初简单的损毁术,植入脑起搏器对患者的损伤更小,预后也更乐观。”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义荣说,DBS手术不需要开颅,仅需在颅骨上钻孔即能完成,损伤性小,恢复快,比较安全,疗效也更明确,对帕金森患者的强直、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且可根据病情调节电压、电流、频率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最终,吕先生接受了DBS手术,从前噩梦般的抖动终于减轻了,腿脚也变得利索。现在他能在1个小时内走2.6公里,药量也减少了一半,还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帕金森无法治愈
早诊早治可控制病情
“随着技术的发展,脑起搏器也越来越先进,不仅能实现变频,使用期限也在不断延长。”
王义荣主任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邵逸夫医院就开展了省内第一台脑起搏器手术,不过,由于手术费用较高,且要自费,早年进行手术的患者并不多。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前来咨询并接受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2017年以来,就已经进行了近10例手术。
需要注意的是,DBS手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患者必须是原发性帕金森病,而且最好处于中期,无明显认知、精神障碍等。”吕文说。
与很多其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一样,目前,帕金森病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植入脑起搏器起到的是控制作用,改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进程,手术后也需要定期随访,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明确的是,越晚就诊越难治,越早就诊越好治,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医生、谨遵医嘱、定期复查,才能有好的效果。”
你了解帕金森病吗?
我国帕金森患者总数已达200—250万,约占全世界总患病人数的一半,65岁以上老人患病的概率为1.7%,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可以说,帕金森病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第三杀手”。
迄今为止,它的病因仍不清楚。
下面是国际上常用的自测题,能帮助早期发现帕金森病,争取治疗时机。
“是”,计1分,“不是”计0分
1.你从椅子上起立有困难吗?
2.你写的字是不是比以前小了?
3.有没有人说你的声音比以前小了?
4.你走路容易跌倒吗?
5.你的脚是不是有时突然像粘在地上一样抬不起来?
6.你的表情是不是没以前那么丰富?
7.你的胳膊或者腿颤抖吗?
8.你自己系扣子困难吗?
9.你走路时是不是脚拖着地走小步?
如果总分超过3分,建议去医院通过相关检查明确是否为帕金森,并遵医嘱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