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杨梅注胶是真是假?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记者就此咨询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员许文平。专家告诉记者:“杨梅果肉中90%以上的成分是水,剩下不到10%是膳食纤维、糖酸、蛋白质、花青素等营养物质。杨梅的果肉由众多肉柱聚集而成,由于果实没有外果皮包裹,果实非常容易被破坏。所以,视频的女子很容易就能将杨梅搓烂。她捏碎剩下的不是别的,就是果肉,也就是组织结构被破坏的肉柱揉在了一起,并不是什么‘胶’。”
专家认为,为杨梅注胶是件很不靠谱的事情。杨梅因为没有外果皮的保护,极不耐储藏,是很容易受伤和腐烂的水果。杨梅在常温下放一天就会变色,第二天就会变味。杨梅采收后,要尽量避免挤压和减少手工操作,并尽快在低温下贮藏。所以,如果给每个杨梅都注胶,不仅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投入,杨梅本身也经不起这种“折腾”。对于果农来说,杨梅注胶完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没有人会这么干。至此可以确定,“杨梅注胶”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谣言。该文章发出后,微信公众号“海西食安头条”、微信公众号“新闻坊”、腾讯网、网易等媒体纷纷转发辟谣。
“注胶杨梅”谣言事件发生后,《解放日报》第一时间站出来为杨梅主持公道。随后,各媒体纷纷转发文章进行辟谣。经过一系列“注胶”谣言的“洗礼”,媒体已经具备超强的食品网络谣言“免疫力”,此类谣言一经出现立刻发现并处理,把谣言扼杀在萌芽中。
谣言点评
本次“注胶杨梅”的谣言已经是惯犯。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的谣言泛滥,有一大类就是“注胶”谣言。从蛤蜊、螃蟹,到面条、皮皮虾,直至杨梅,轮番“躺枪”,这一现象不由让人怀疑,是不是出现了一种传染病叫“注胶臆想症”?
首先,谣言为何此起彼伏,屡禁不止?互联网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互联网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河奔流,鱼龙混杂。网络也给谣言的传播“插上了翅膀”,给人们的生活和公众安全造成极大危害。这就要求公众时刻“擦亮眼睛”,增强“抵抗力”,辨别谣言,揭穿谣言。
其次,食品谣言不能光靠“事后治”,同类谣言多次出现并被传播,甚至是某些人为谋取利益,蓄意编造,打击竞争者。相关监管部门应该严惩制造谣言的源头,让造谣者和传谣者承担起应有的法律责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打击和遏制网络谣言。
尽管这些谣言很快就被证明是子虚乌有,甚至是有人恶意制造的,但它不仅给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更是直接破坏着整个社会的诚信基础,影响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对于这些网路谣言,政府相关部门、监管部门、网络媒体等要多方协作,共同处理,及时进行辟谣澄清,还网络一片清净。
链接:多名“杨梅谣言制造者”被拘留
2017年6月中旬,浙江仙居县:一网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视频,并配上文字说杨梅被浸泡了药水吃了死人被拘留7日;
2017年6月,宁波慈溪:“杨梅打膨胀剂”视频造谣者被拘留7日;
2017年6月,江西安福县:“吃杨梅江西367人感染sk5病毒”造谣者被处以行政拘留七日、罚款500元的处罚;
2017年5月,浙江仙居县:一网民造谣称“食用杨梅、李子,将感染sk5病毒”被仙居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2017年5月,浙江温州:一村民造谣“打杨梅农药致死”被依法行政拘留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