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第十三届公众科学日成功举办
5月20日至21日,以“探索塑造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三届公众科学日在全国116个院属单位的实验室、植物园、天文台站、博物馆、野外实验台站、大型科学装置举办。本届公众科学日旨在向社会全面展示中科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以来在“三个面向”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激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共吸引社会公众50多万人次参与,15家中央主流媒体深度解读,新媒体竞相转发,反响强烈。5月20日,中科院精心征集的15个展项参与全国科技周北京主场活动并在重点展区展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等陪同下,参观、体验了全新人类脑图谱、电子软笔书法初体验、“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VR展示、全息可视对讲系统、纳米摩擦发电机等展项,并与科研人员现场交流。5月21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联合北京天文馆承办了全国科技周特色活动“科学之夜”,450名公众参与了20余项精彩活动,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出席并致辞。
在本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中,中科院各分院积极组织区域内的研究所,对外集中开放并支持地方政府开展地方科技周活动,受到当地公众好评。研究院所、大学结合社会热点,围绕公众广泛关注的人工智能、核能安全、环境和食品安全、绿色节能、健康生活等问题以及重大科学事件,组织院士和专家学者通过科普报告等形式释疑解惑,结合研究成果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组织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亲子家庭体验科研过程、与科学家面对面等。此外,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以科普剧的形式,探索科普工作的艺术化展示途径,引爆活动现场。
本届公众科学日还凝聚院属各单位力量,联合策划开展了多项特色活动。中科院科学传播局联合北京市科协举办的校际百科知识竞赛吸引了北京地区14所高校参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承办并首次组队参赛,勇夺第三名。SELF格致论道将于5月23日邀请科学家就“科学家是否应该创业?”展开辩论并进行网络直播,预计在线观看人数将达到50万人次。此外,还举办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家科研科普基地”授牌仪式、科学实验秀、科学教育专场活动、科普图书展、为打工子弟学校捐赠图书、京津冀中小企业专场交流会、招生咨询等多项特色活动。
为便于社会公众参与活动,“中科院之声”、“科学大院”等微信公众号成体系地发布系列活动预告和攻略,科学传播局还首次开通网络报名平台,优化公众需求与资源提供的有效衔接。
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已连续开展十三年,成为中科院的重要科普品牌活动,为传播中科院形象、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众科学日:中科院敞开大门欢迎你
中科院第13届公众科学日于5月20日在全国12个分院、116个国家科研机构拉开帷幕,主题为“探索塑造未来”。中科院的各类国家、院所重点实验室,天文观测台站,野外实验台站,大型科学装置和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组织了14个展项参与全国科技活动周北京主会场活动,部分分院也组织研究所积极参与地方科技周活动。中科院的研究院所结合社会热点,围绕公众广泛关注的人工智能、核能安全、环境和食品安全、绿色节能、健康生活等问题以及重大科学事件,组织院士、专家、学者通过科普报告等形式释疑解惑,结合研究成果开展系列主题科普活动,组织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亲子家庭体验科研过程、与科学家面对面等。同时,结合公众科学日开展科技咨询等活动。
13年来,公众科学日活动,已经成为中科院的重要科普品牌活动,也是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资源所成功举办2017年公众科学日活动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办了第十三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本届科学公众日的主题为“探索塑造未来”。活动由所综合办公室联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林超地理博物馆、研究生部、图书馆、所团委、研究生会等共同组织,安排了“减少食物浪费”环保创意比赛、科普报告、科普展览、地理摄影展和集邮艺术品展、古籍方志馆和黄河古地图参观等丰富多彩的内容。科普工作相关部门职工和科普志愿团研究生40余人参加了科学日服务工作,来自10多个单位的大中小学师生和其他社会公众共300余人参加了地理资源所开放日活动。
“减少食物浪费”环保创意比赛中,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讲解,引导公众现场完成了文字、图画等形式的作品,通过网络提交参与比赛,并设置体验台让公众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节约食物、减少浪费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科普报告会上,雷梅研究员作了题为“神奇的富集植物——蜈蚣草”的报告。报告采用视频、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解答了公众广泛关注的土壤污染问题,并现场对部分修复植物进行实物讲解和展示,让公众更直观地认识了植物对土壤污染的修复作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的科普展览向公众普及了植物修复土壤污染原理及特点,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中国地理学会和林超地理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集邮艺术品展览和地理摄影展,向公众展示了林超地理博物馆的集邮艺术品,以及中国地理学会收集汇总的地理摄影作品。地理资源所刘闯、张国友等研究员向公众介绍了邮票艺术品所蕴含的地理学价值,讲解的摄影作品让公众充分感受了地理科学之美,大大增加了展览的通俗性和趣味性。中国地理学会还组织了“防震减灾”的调查问卷活动,并设置了专家咨询台为公众答疑解惑,丰富了公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地理资源所的研究生志愿者引导来访的社会公众参观了研究所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之一古籍方志馆和绘制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黄河古地图》。讲解员耐心细致地介绍了地理资源方志的馆藏书籍,生动的讲解深深地吸引了参观者。《黄河古地图》全面直观地展示了黄河千百年来的变迁过程和两岸的文明繁荣,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活动内容使公众了解了地理科学和资源科学在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地理科技工作者为地理科学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做出的贡献。
地理资源所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的重要使命认真组织和落实,十余年来每年坚持举办公众科学日活动,免费向社会开放,吸引了广大社会群众和大、中、小学生参观,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公众科学开放日已经成为地理资源所科普工作的品牌活动,为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对地理学的兴趣、了解科研机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工作人员讲解“减少食物浪费”展览内容
科普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