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俗语中的“南甜北咸”一说,足以证明我国饮食文化中很早就有吃糖的习惯。但科学研究却发现,不当的吃糖以及吃糖过多非但无益,反而容易诱发高血脂、高血糖以及糖尿病等疾病,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国内的众多营养界学者提出“中国人需要一场吃糖的革命,民众要健康吃糖”。此时,血糖生成指数(GI)理论这一倡导平衡膳食、合理摄糖的现代吃糖观走进大众视野,不仅改变了以往大众追求高糖、嗜甜的饮食习惯,更是将大众以往不科学的吃糖观念彻底颠覆。更有专家提出,“要让低GI生活理念贯彻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如选择低GI的粗粮、谷物和纤维高的食物;在烹饪上,选择凉拌等贴近天然的做法”。
膳食碳水化合物可分为糖、低聚糖和多聚糖。糖又可分为单糖、双糖和糖醇。常见的糖有蔗糖、果糖、乳糖、半乳糖、海藻糖和山梨醇等。蔗糖由甘蔗和甜菜中提取,在各种蔬菜和水果中含量不同。果糖和葡萄糖经常以糖浆的形式加入到多种食品中。果糖的甜度非常高。葡萄糖是红细胞的唯一能量来源,也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胎盘和胎儿的优先能量来源。食糖是很多食物的天然成分,如水果中的果糖和牛奶中的乳糖。
添加糖也称为热能甜味剂,是指就餐和食物加工、制备过程中添加的糖和淀粉,例如含糖饮料和包装食品中的高果玉米糖浆。无论是食物中天然或是添加的糖,机体的应答并无差别;但添加糖提供热量,却极少或不提供(必需)营养素。因此,越多摄入含有添加糖的食物,要想在不增加体重的情况下摄入较多的营养素就越困难。
与摄入添加糖含量较高食物或饮料的个体相比,摄入添加糖含量较低食物或饮料的个体热量摄入也较多,同时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似乎也较少。尽管仍有待开展更多的研究,但现有的前瞻性研究已经显示,饮用产热的含糖饮料与体重增加之间呈正相关。减少此类食物尤其是含有添加糖的饮料的摄入量,有望减少热量摄入并有助于达到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水平以及控制体重的目的。美国居民膳食中的添加糖主要来自软饮料,因此减少软饮料的摄入量有望大幅降低美国居民添加糖的摄入量。
食品标签的营养成分列表仅仅显示糖总量却没有单独列出添加糖的含量。消费者需仔细阅读原料表以了解食品是否含有添加糖。原料表通常位于营养成分列表的下方或者在食品标签的一侧,通常是按照对产品重量影响的强弱程度依次将原料进行排列。
增加添加糖导致必需营养素摄入减少
近年来,各地添加糖摄入量的增加导致了必需营养素的摄取减少以及总能量摄入的增加,尤其是对低收入家庭。
美国研究学者对1996—1997年参加美国食品券计划(美国补充营养援助计划)调查的913个家庭的添加糖1周利用率的直接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他们还依据社会经济状况和行为因素以及添加糖使用情况进行分层,对蛋白质、纤维素、钙、铁、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叶酸以及钾的家庭消费进行了分析说明。添加糖应用量增加,可显著降低家庭的蛋白质、铁、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6和B12以及钾的摄入量。
研究认为,行为和社会经济变量如采取低脂膳食方式、多食水果和蔬菜、减少杂货方面的开销、购物次数、少进食一餐以及食物不安全感往往是营养素应用的重要预测因素。鉴于低收入家庭中添加糖对膳食质量的明显不良影响,不应鼓励使用添加糖。
长期摄入糖促进成人体内脂肪酸合成
近40年来,膳食果糖对脂代谢和糖代谢的影响—直是研究的热点。对照研究显示,果糖可升高健康个体和糖尿病患者全天的血清甘油三酯(TG)浓度,进而引起脂蛋白微粒蓄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长期摄入糖导致脂肪形成增加的可能性研究证明,肝脏内脂肪从头合成显著增加,占脂蛋白TG脂肪酸来源的20%—40%,同时血清TG浓度升高80%—200%。可以明确的是,大量摄入果糖仅仅6天,即可增加脂肪形成。果糖短期替代葡萄糖对健康个体脂肪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葡萄糖相比,果糖与含脂类流食同时摄入可使4小时的膳食脂肪酸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加。这一结果极大支持了早餐脂肪在肝脏内的再酯化作用。
鉴于血清TG的自然昼夜波动模式即全天任何时刻均可升高而在午夜左右达到峰值,研究人员提出假设:果糖诱导的早晨脂肪形成增加可进一步导致下一餐餐后TG浓度的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早餐后的延续作用仅是午餐后血TG水平升高的部分原因。快速摄入果糖可刺激血脂形成,并形成—个可增强脂肪酸流入肝脏后后续酯化作用的代谢环境,进而增加餐后TG合成。
该研究指出,保护性儿童膳食因素包括母乳喂养和多食水果、蔬菜、膳食纤维、低脂饮食和富钙食物,不漏食早餐也具有保护意义。
肥胖和高GI膳食影响公众健康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不仅仅是西方国家的首要死因,近年来也成为我国总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肥胖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一项全国抽样研究显示,我国慢性疾病死亡率中大部分是因为身体活动减少、肥胖以及肥胖相关的代谢疾病。而且,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传统高血糖生成指数(G1)膳食引起肥胖增加的协同作用,使得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升高,将进一步恶化上述问题。
生活方式因素如营养在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肯定。最近,膳食碳水化合物的性质作为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获得广泛认可。由于精制碳水化合物对心血管风险更加不利,因此全谷类碳水化合物备受推崇。不仅仅是因为全谷类食品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其本身的GI水平也是原因之—。研究证实,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引发多种代谢性危险因素,GI和血糖负荷(GL)正是反映碳水化合物引起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快速升高能力的指标。
多项动物研究和人类研究都表明,高GI/GL膳食与体重增加和肥胖以及血甘油三酯水平、胆固醇水平、血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呈正相关。高GI/GL膳食引起的血糖水平升高还可刺激卵巢分泌雄激素,这种负性代谢反应增加了女性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此高GI/GL膳食还会增加2型糖尿病、冠心病和卒中的发病风险。
中国的肥胖现状
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肥胖人群正在不断扩大。据估计,超重或肥胖人群占中国人口的25%。2002年的一项全面调查显示,过去10年来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几乎翻了一番。而更为显著的是,中国较大城市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明显升高。2000年,中国6个大城市的青少年学生调查显示,男生和女生的超重肥胖率已经分别超过了25%和14%。一项全国抽样调查比较了1990—1991年与l999—2000年的中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显示所有年龄段的城乡居民患病率均明显升高,男性和女性肥胖患病率升高分别超过了2倍和3倍。
中国超重和肥胖率升高引起的负性健康后果比西方国家更令人担忧,因为肥胖症与血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体重指数(BMl)和腰围都是肥胖症的指标,相同水平的BMI和腰围对中国人和高加索人的心血管风险差异显著。这意味着,较低程度的肥胖就足以引起中国人心血管风险升高。研究还显示,与高加索人相比,BMI较低的亚洲人身体中脂肪占体重比例较大。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超重(BMI≥25)和肥胖(BMI≥30)的界定值低估了肥胖对中国人群的负性健康影响。因此,我国对肥胖的现状及其远期负性健康风险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
中国和东亚膳食的GI特点
传统的中国膳食以谷类为主食,研究显示亚洲的米饭、稀饭和糯米的GI极高:白米饭的GI高达近80,升高血糖的效应几乎与纯葡萄糖不相上下;而人们经常吃的稀饭和糯米的GI更高。这些食物的高GI值与血脂障碍和代谢疾病强相关。大量进食米饭和高GI食物导致中国膳食本身的GL也很高。因此,以高GI淀粉类主食为特征的膳食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尽管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的高GI膳食也很普遍,但是快速的现代化发展引起肥胖流行的问题在中国更加严重。
而且随着中国的生活方式和膳食模式更加西方化,传统高GI碳水化合物膳食中更增加了添加糖;尤其是通过含糖饮料如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形式的消费。一项纳入了10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的对照研究显示,1962—2000年全球添加糖消费量每天增加了74千卡。高果玉米糖浆是含糖饮料中的主要甜味剂,可引起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快速和大幅波动。这些含糖饮料由于其高GI特性可恶化全身炎症、增加体重,并且增加肥胖和2型糖尿病风险。我国城市儿童往往进食大量的快餐食品和软饮料,因此含糖饮料对他们的健康危害尤为突出。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我国整体财富的增加,更多儿童表示,在有能力支付的情况下更希望进食快餐食品和软饮料。
高GI膳食和肥胖症的复合风险
过去,高GI中国膳食的不利风险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负性影响,因为居民的身体活动量大并且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很低。但不幸的是,在现代化发展中,这个动态平衡被打破,尤其是在城市,久坐不动和肥胖症不断增加。而这两个因素正是造成中国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高GI/GL膳食引起体重增加和肥胖,并引起餐后血糖控制不佳、升高血脂水平。但是在超重和久坐人群中,上述负性作用更加明显;而在苗条的人群中,GL增加并不会引起2型糖尿病、冠心病和卒中风险的明显升高。相比之下,高GL膳食引起2型糖尿病的相对风险(RR)增加超过50%,冠心病和卒中的RR增加超过两倍。更有研究显示,GL与癌症风险的关联也与之相近:高BMl人群中,高GL与结直肠癌发病率更强相关;身体活动少和/或更加肥胖的人群中,高血糖含糖饮料与胰腺癌相关性更强。
如此负性风险协同升高的现象是因为超重个体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较差,在高GI膳食后更容易发生餐后血糖失控。而且临床研究显示,高GI膳食可引起促使肥胖个体进食增加的激素和代谢改变,进一步加重了过多摄入热量效应的恶性循环。而坚持低GL膳食的超重和高血糖以及胰岛素抵抗患者则有望获得更大的健康益处。
粗略估计,中国人口中超重或肥胖的个体占25%,因为肥胖症的传统指标似乎低估了中国人的身体脂肪量和肥胖风险。更重要的是,中国肥胖流行不仅预示着肥胖本身引起慢性疾病风险增加的情况恶化,也意味着肥胖与高GI膳食的复合风险将更大。高GI膳食还可促进肥胖个体的体重增加和热量失衡,因此,中国的高GI主食会引起热量过剩和肥胖的恶性循环,从而使疾病的风险更大。
2005年,中国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花费高达118亿美元,估计未来10年将花费5560亿美元,如果无视肥胖对下一代健康的巨大影响,中国在这方面的支出将更加惊人。因此,中国政府有必要立即开展公众健康项目逆转新出现的肥胖流行,及早降低肥胖与高GI中国膳食负性结合产生的巨大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