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潜在市场需求巨大
食品饮料的健康化趋势,环球同此凉热。今年年初中国国务院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对于膳食纤维产业的发展是个重大利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王竹研究员说,纲要提出优先发展的“三个重点产品”——优质食用农产品、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奶类与大豆食品,多多少少都离不开膳食纤维。“我认为,在推进食物营养化的过程中,膳食纤维是非常主流的一类成分”。
基于膳食纤维的健康效应,再对照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现状,新营养市场研究中心大致勾勒出我国膳食纤维的潜在市场需求。
1989—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人口中心合作开展了7轮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显示,较之国内外相关组织制定的膳食纤维摄入量标准,我国居民的膳食纤维摄入量明显不足,且逐年下降。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的精细化程度逐渐加深,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因此,单纯依靠通过改变日常饮食来提高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并不能起到预计效果,通过工业化手段,以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以及各种加工食品、饮料等补充膳食纤维,成为解决问题的佳选。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显示,2010年老年人口约为1.74 亿,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2.48亿。以2010年的老年人口数计,假设有30%的老年人按每人每天20克补充膳食纤维,则年需求量达38万吨。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我国超重人数达2亿,仅该部分人群对膳食纤维的未来潜在年需求量约为130万吨以上。而随着社会人口老年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专家预测,我国每年新增约800万糖尿病人,到2014年患者数量将达到8000万人以上,如果按照全国约一半糖尿病患者使用膳食纤维计算,估计膳食纤维的潜在年需求量会超过210万吨。
●产业发展遇到3个层面的障碍
但是,上述激动人心的数字还只是数字,国内消费市场仍在沉睡中。中国膳食纤维协会副会长王延平说,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膳食纤维产业规模依然很小,其体量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主要归纳出3个层面的障碍:市场层面,消费者认知存在偏差;行业层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应用范围不宽,产品应用及其功效研究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法规标准层面,国家标准和标准使用范围有待拓宽,检测标准有待完善,法规支持不足。
●市场层面
关于消费者认知,业界看法不太一致。
“国内社会各界对膳食纤维的认知仍然粗浅,连营养科医生和消化内科医生以外的医务人员对膳食纤维也知之甚少。”王延平说。
新营养市场研究中心随机调查了50种以膳食纤维为基料的保健品膳食补充剂以及25种饮料和乳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以膳食纤维为基料的保健品数量较少,在被调查的50种产品中,仅有5种为保健食品,绝大多数产品为膳食补充剂;针对女性消费群体的瘦身代餐类产品占受调查产品的近一半,另外一半产品的功效也主要针对便秘及肠道健康。说明消费者对膳食纤维在防治糖尿病以及降低胆固醇方面的功效并不十分了解。“要构建多层次的科普,对消费者开展健康教育,协会先行,政府助推。”王延平说:“膳食纤维协会与有志企业的共同推进,形成模式、做出效果,就会得到政府的锦上添花。”
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发财却认为消费者认知不是问题,“不用多作解释,消费者已经视膳食纤维为‘健康因素’。问题在于,消费者不信任保健食品这一品类;而膳食纤维在传统食品中虽应用广泛,添加量却只有毫克级,健康作用有限”。
杜邦营养与健康(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甜味剂商务总监王迅则告诉记者,“消费者对膳食纤维倒不是全然不知,确切地说,是在消费者认知与市场推广产品诉求之间存在偏差”。去年第三方机构在上海、南京等地开展的市场调查发现,消费者对膳食纤维具备一定的认知,认同膳食纤维的健康属性;不过,人们认为膳食纤维从粗粮里就可以得到了,至于那些功能性配料,人们既不认识,也不认为有必要为其买单。所以,作为加工原料的“膳食纤维”,与消费者认知范畴内的“膳食纤维”匹配不上。“这项调查提示我们,终端产品厂商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时,还应更精准些”。
但这个想法并不容易实现。作为膳食纤维的原料供应商,直接与消费者沟通有难度,无论是财力还是渠道,都有心无力;但具备这些条件的终端产品厂商却不大出力。原因挺复杂,一是有些产品的膳食纤维添加量才千分之几,纯粹是玩概念,根本达不到健康效应,所以产品的宣传重心就没放在膳食纤维上。二是功能食品不是药物,食用一两个月也不见得能收到成效,惟有“日久见人心”,所以,表白多了反而招惹麻烦。三是国内市场不成熟,消费者不专业,在接受信息方面非常感性,使得企业在开展市场推广时,并不是就事论事,理性地推介功能性配料,而是热衷于讲故事。就像那款著名的长寿酸奶,并没对产品的核心——酸奶所用的菌种做太多渲染,只是讲述了一个“长寿酸奶”的故事。现在,消费者对“膳食纤维”太过熟悉,距离美消失了,厂商就没法将产品包装成“高大上”,自然也就不太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