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在每年“地球一小时”活动日当天的20:30~21:30期间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然而这一活动在推进中也曾惹起不小争议,不少人质疑,这是作秀还是节能?这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我们策划、参与活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笔者上网一搜索,仅三月份的大小节日就有20余种,人们对节日活动可谓产生一种心理倦怠。活动年年有,甚至天天有,为什么结果依旧,这才是思考的重点。好比“地球一小时”活动,不如平时节约一分钟,以一项活动唤起人们的意识,第一次的新奇感往往能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但如果活动一直停留在一种形式或者模式的层面上,人们猎奇的心理必然会打折扣,参与的热情也会随之消减。
不管是刚刚过完的植树节还是将要到来的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其目的是把环保的理念传播开来,这本就是一项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活动。像“地球一小时”活动,自2007年3月首次在悉尼启动,到2009年获得全球1000座城市超过10亿名民众的支持,作为这项活动发起者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并没有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但亲身参与到这项活动中的人都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微小的举动为地球带来的是什么。实现节能环保的方式有千百种,但有没有节能环保的“意识”,往往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透过活动载体去感受节日本身的意义,并为之做出改变和努力,才会让这些节日变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