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现在,如何吃得健康,都有一些从未改变的规则。比如科学证据表明吃过多的肉类、过少的蔬菜是不健康的,多喝甜饮料、多吃油炸食品也是不利于预防肥胖和多种慢性病的。但在具体食物数量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个人的基因不同,从小形成的代谢模式不同,身体状况也不同。有人会对“有利心血管”的海产品产生不良反应,也有人吃水果感觉不舒服。科学证据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基础上的,个体应当按照“身体的意见”来调整饮食。吃后一段时间内感觉身体变得舒服,健康状况改善,通常就是适合的。当然,这里一定要解释清楚,吃得爽不等于身体喜欢。很多食物当时让人感觉过瘾,但吃后却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健康水平下降的结果,这就意味着身体不喜欢它。
不过,从一个国家民族的水平上来看,合理的饮食还要考虑到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虽然有少部分人可能吃很多鱼肉蛋奶和果蔬,很少吃主食也可以活得健康,但就我国的资源环境条件而言,以五谷杂粮为主的饮食生活的资源压力较低,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以鱼肉蛋奶为主食的生活对环境污染要求更高(在生态环境当中,营养级别越高的食物,富集环境污染物的风险越大),所以就我国的实际环境情况而言,以植物性食品为主的饮食结构更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危害。
5 您估计,我国即将推出的新版膳食指南会推荐什么样的健康饮食模式?
我相信,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会考虑到我国居民的具体情况,不会照搬美国膳食指南的全部内容。特别是会坚持以五谷杂粮为主,注重食用充足蔬菜,鼓励食用豆类和坚果——仍然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辅以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饮食模式。我国的膳食指南不仅会给出各类食物、油和盐的推荐,还会为不同类型的人群(比如素食人群)给出健康饮食的忠告。
6 美国膳食指南强调了个体化膳食模式。但是,要想为个人量身定制膳食模式,恐怕就需要专业指导的支持。在国内,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怎么推广这种私人定制的营养服务?
答:个人感觉,这一版指南的主要问题是,概念比较宏观,大众正确理解和把握比较难,容易引起误解,更加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的确在现实生活当中,大众的饮食方式差异很大。比如有些人的主要营养问题是肉吃的太多,但也有些人的主要营养问题是精白主食吃得过多,还有一部分人由于生活贫困或盲目减肥,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一个膳食指南无论怎样撰写条文,都很难准确解决所有人的问题。
发达国家都有多部营养相关法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营养指导服务体系,既有政府付费的社区营养指导人员和医院的营养医师,也有私人开业的注册营养师,大众可以通过咨询注册营养师寻求个性化营养指导。国内则至今没有营养师法,没有社区营养指导人员,也没有注册营养师,只有医院的少量营养医师和社会上营养师短期培训出来的营养师。大部分医院里的营养指导都难以做到个性化具体指导,医院以外的营养指导更是处在无法规无管理的状态下,不能满足国民对营养指导的需求。
因此,我们大力呼吁中国尽快颁布与国民营养和营养师相关的法律,也呼吁建立社区营养师和注册营养师制度。应当先在大城市进行试点,在社区配备营养师,为居民提供营养指导服务。同时也可以逐渐推出注册营养师,为有经济能力的人提供高端私人定制营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