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的连绵阴雨,已经让申城市民见识了反常天气的威力。好不容易放晴了,更极端的天气又在眼前——由于强冷空气袭击,申城在48小时之内,气温将“断崖式”下降8-10℃,局部地区将跌破0℃,地面可能出现薄冰。
由于相关部门、机构和媒体反复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这则大幅降温的新闻在申城已经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医疗机构和专家也反复提醒市民,遇到气温骤降时候应该知晓和遵守的注意事项。然而,仅有预警还远远不够。天气预报、寒潮预警、专家提醒仅仅解决了市民的信息获取问题,寒潮真正袭来之际可能引发的种种负面影响,很多都超出市民个人的能力范围,不是市民自己就能够解决的。所以,应对寒潮,既需要市民积极行动,更需要各相关部门、机构做好充分预案,并且加强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协作,一旦出现意外情况,马上启动预案有效应对,确保全市安全度过寒潮。
本轮寒潮来势汹汹。连日来,我国从北到南,很多地区出现了暴雪天气,一些地区的低温甚至达到历史同期极值。大范围的雨雪大风天气,给各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一些地方在应对极端天气时候也是手忙脚乱、窘态百出。借鉴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争分夺秒利用好宝贵的时间,做好全面、充分、细致的预案准备,迎接寒潮天气的考验,是全市相关部门、机构当前的头等大事。
寒潮天气首先威胁到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据专家介绍,气温骤降5℃,就会增大诱发感冒、鼻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风险;气温骤降8℃,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随之增大。上海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可以预料,寒潮天气有可能导致更多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给医疗卫生机构造成巨大压力。此外,根据以往的经验,几乎每次气温骤变之际,申城的儿科医院都会人满为患、一席难求,此次寒潮袭击,又会造成怎样的局面?对此,医疗卫生系统应该根据本市的人口年龄结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做好评估,预测可能出现的局面,据此组织足够的医疗力量去应对,才能有备无患。
教育系统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机构,也是受极端天气影响最大的系统之一。课程合理调整、课间户外活动、上学放学接送如何安排,教育部门、学校都要未雨绸缪、早做预案,并且要与家长、学生及时充分沟通,各方的工作要做到无缝衔接,既要把极端天气对教学活动的影响降到最小限度,又要确保学生安全。
对于地处温暖地区的上海来说,寒潮天气是一场全面的大考。医疗卫生、学校教育固然首当其冲,其他领域、其他部门同样不能轻视寒潮可能带来的挑战。平时适应温暖天气的工作模式、体制机制,在气温大幅骤降时候会不会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又如何应对?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查摆查摆,做好预案。比如说,交通运输会不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郊区局部地区可能出现薄冰,这就是应该重视的事故隐患。建筑、环卫等露天工作的行业,则要落实好工作人员的保暖防卫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水、电、燃气、粮食蔬菜的供应,能否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在骤然大幅降温的情况下会不会发生意外事故?保暖的衣服、家电供应是否充足? 对于民政部门来说,则要确保对于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及时到位,对于流浪乞讨人员也要及时组织开展社会救助工作,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做好各个层面的预案之后 ,广大市民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极端天气来临的时候,安全隐患可能潜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要求市民充分掌握应对寒潮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生产生活中提高警惕、防微杜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婴幼儿等受到威胁最大的人群,家人更要细心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帮助他们安全度过寒潮。有些人认为,天气寒冷,添衣保暖就是了。其实远非那么简单。除了一般的添衣保暖,其实还要特别注意手和脸的保暖。家里要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防止在大风天气里跌落伤人。如果路面结冰,外出就要当心路滑跌倒,开车更要注意安全。在路上遇到摔倒老人,也是及时施救。而对于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来说,寒潮期间尽量不要外出。室内活动时间增加,要特别注意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更要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