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19日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出席活动时强调,科普兴,科技才会兴,国家才会强。要持之以恒做好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发展至今,我国很多科学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却仍然偏低。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仅为6.2%,即便是比例最高的上海、北京、天津,也只是欧美等国世纪之交的水平。社会上不时兴起的种种伪科学谣言、鬼神之论,无不鉴照出公民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的现实。建设创新型国家,显然还需要我们在科普这项基本工程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
时间紧,任务重,加强科普刻不容缓,但在实际操作中,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不乏重科技创新,轻科学普及的倾向,忽略了民众科学素养对于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性。与之相应,在科学普及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能力不足、不得其法的问题。有的科技展览虽然下了大力气,但动不动就请出恐龙化石回顾史前文明,或以趣味互动玩“小孩子把戏”,或以高端技术吸引眼球,大多缺少讲解、徒有形式忽略内核,让人不明所以。如此一来,这表面的科普就流于碎片化、神秘化、猎奇化,无益于让参展的公众真正走进、亲近、理解科学,起到的效果自然相当有限。
搞好科普,先得明确要普些什么。有个比喻说得好,科普如灯,只有放在百姓回家的路上,才能驱散愚昧、改善生活、照耀前路;若是将灯安在深山老林等人迹无踪之处,即便满山灯火辉煌又有何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搞科普,自当多问需求、放下身段、接点儿地气。普及科学知识,不妨放下恐龙化石,多讲讲食品安全和环境治理等大众话题,打通国家和百姓之间的共同关切。普及科学方法,不妨从需求出发,教教百姓怎样用科学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普及科学精神,不妨多讲讲科学故事,让百姓体会严谨求实的态度,增强对鬼神、迷信的抵抗力。总之,科普还须说百姓听得懂的话、普百姓用得到的理儿,这比单纯强调趣味、炫技有用得多。
培根曾说,“一个民族是否真正热爱和理解科学,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真正的热爱与理解,不可能在科学素养极低的情况下萌发。只有在整体科学素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民族才谈得上热爱与理解科学,也才可能浸染、孕育出更多的科学发现。当下,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民众整体的科学素养、为科技创新创造出更好的社会环境不可或缺。做好科普,培育好公众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这片肥沃土壤,科技之林才能树大根深、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