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尽管减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但当前全国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人群还有8000多万人,参考国际标准则还有2亿多,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艰苦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目前,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力创新提高的新阶段。”郑文凯表示,今年我国力争减贫1000万人以上,国家设立首个“扶贫日”将是一个有利契机,通过各类宣传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社会扶贫机制如何创新和完善?郑文凯表示,应着力培养多元主体、推进多种形式来创新完善社会扶贫机制,例如推动一些跟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需求紧密结合的代表性行业领域进行“扶贫”就是新的突破;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现代的营销促销手段,通过一些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开拓、品牌培育来推动整个贫困地区的产业实现突破等。
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司长李春光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推进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建设,真正建立一个全国人民都能参与、都能看到、清晰度很强的围绕社会扶贫的网络支撑体系,把精准扶贫直接到村、到户、到人的信息,和社会帮扶的信息直接进行点对点的对接。
杜绝争戴“贫困帽”
在一些地方,本该以扶贫济困为宗旨的扶贫开发工作却有些变味:“哭穷”争戴“贫困帽”、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而真正急需的贫困群众没有得到扶贫资源,甚至出现了百强县仍戴着“贫困帽”等不正常现象。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说,为了克服这些现象,国家正在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改革贫困县的考核机制,降低GDP在考核中的比重,甚至在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县要取消GDP考核;二是建立约束机制,比如贫困县的财政投入,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民生和扶贫;三是逐步建立退出机制,通过正向的激励机制,让县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以后会得到更多的好处。
“要从根本上改变争戴‘贫困帽’的现象,必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使戴上‘帽子’的有压力、有责任、有成效;扶贫效果好的要奖励,效果差的要问责,促进贫困县早日脱贫摘帽。”河南省扶贫办主任张成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