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
今年的文化遗产日年主题特别强调了全民共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有用性和全民性。
文化遗产,是无数先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在创造之初,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有用,在有用中传承弘扬,或者改变人们的生活,或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历史上如此,现代生活中也是这样。
近年来,我区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上,可谓用心良苦。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元上都遗址成功申遗,无疑是我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之笔。
正是有了这些文化遗产,长调悠长的音韵,呼麦天籁般的乐声才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异彩,不仅实现了全民共享,更满足了世界舞台对草原音乐的需求。元上都遗址,从历史上的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到当今再度吸引世界的目光,一方面是文化的力量使然,另一方面则是人类对文化遗产特殊情感的表露。
站在新的起点,内蒙古文物保护再次发力。
万里茶道中蒙俄联合申遗,内蒙古因为处于茶道之上,且文化遗址条件优越,很自然地参与了进去。目前,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4个城市已经被初步确定为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文物部门正在和国内参与省区同步进行着茶道文物的调查保护工作。
这其中不能忽略的,首先是我们文物保护工作做得还不错。呼和浩特市保护好了大盛魁、将军衙署、大昭寺等文物遗址;二连浩特市复原了伊林驿站,较早地将茶道文化重新捡拾;乌兰察布市保存了隆盛庄旧貌……正因此,这些保护成果才会在万里茶道中俄蒙联合申遗时被认可,才能够为实现全民、全国、全世界共享的目标奠定基础创造机会。
哈日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第一届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哈日靶射箭比赛举办的时候,选手少且不用说了,参赛选手几乎是十靶九脱,而到了今年的第三届,明显不一样了,选手射中率高,比赛参与者众,有些还有较高的水平。从最初的几十人参与到现在的几百人喜欢,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传承中走向了共享的目标。
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三大源流之一。这样的历史文化,经历时间的考验和洗礼、岁月的沉淀和选择,才留下了今天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宝贵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责任和义务。正如今年文化遗产日提出的口号,我们不仅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更要以实际行动,“为文化遗产点赞 为美丽中国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