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的警示或许是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地球日”的最好解释。
今年4月22日是第46个世界地球日。
该活动最初在1970年由美国的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此后每年的4月22日临近之时,世界各地会举办多种活动来纪念地球日——从华盛顿的演唱会,到中国乡村小学的绘画比赛。疲惫的地球需要关爱呵护,已成为共识。
地球的健康状况到底怎样,它储藏的资源还能养育人类多久?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每天都在增加,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可能在过度消耗地球的资源,并开始用一些指标和计算方法试图量化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状况。
颇具代表性的是全球足迹网络的计算。学者们根据这一指标推算出每年的地球超载日。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介绍,每年全球足迹网络计算出该年度地球生态承载力能够在多长的时间内满足人类生态足迹,而一年中剩下的日子就是地球超载日。去年的地球超载日是8月19日。资料显示,这一日子每年都在提前。
尽管有专家认为,全球足迹网络地球超载日的计算方法及指标的科学性有待考证,但这一结果的大方向应是确定的。世界自然基金会每隔两年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给出类似结论。
该报告试图用直观的数据描述地球正在发生的变化。最新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4)》(简称《报告》)显示,从1970至2010年,地球生命力指数显示了52%的下降率。换句话说,目前地球上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和鱼类数量平均约为40年前的一半。
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同时,人口和人均消费的增长正驱动着全球“生态足迹”的增加。《报告》指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已超过自然可再生能力的50%。需要1.5个地球才能承载目前人类的生态足迹。
“按照这样的需求发展的模式继续下去的话,到本世纪中期会需要三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所需。”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卢思骋曾对媒体指出。
必须做出改变。
“为我们的地球及今世后代,促进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世界各国政府2012年在里约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承诺。这一承诺对于正快速发展、处于资源高消耗期的中国而言更是严峻考验。
据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公布的资料,中国的整个自然环境最多能容纳15—16亿人口,许多短缺性资源能容纳的人口低于10亿。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规模在下世纪中叶将达到环境的最大容量值。而世界自然基金会此前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则指出,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大约是中国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日趋严格。开源之外更需节流,要使单位资源效益最大化。这一趋势从今年地球日的宣传主题“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也可见一斑。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土地和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2014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和《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启动了580个城市节约集约用地评价。
在矿产资源利用方面,根据中国国土经济研究院的报告,2005—2013年,国内主要矿种单位GDP矿耗逐年下降,表明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趋好。但受建筑、汽车、电力等行业快速增长和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结构变化等影响,铁、铝、铜、铅锌的人均矿耗增速显著。2013年与2005年相比,铁、铝、铜、铅锌和磷矿等矿产人均矿耗增幅均超过100%。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还有很大的空间。
近日通过验收的《全国矿产资源“三率”及开发水平调查》项目,完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金矿、萤石等22个矿种19385个矿山(含油气田)的“三率”(开采回收率、采矿贫化率以及选矿回收率)调查,绘制了全国22种矿产在产矿山分布图,建设了全国重要矿产矿山数据库,全面分析了各类矿产“三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探讨了我国矿产开发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国土资源部表示,将继续抓好矿产资源“三率”标准制定和实施,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建设。
在最新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节水”成为高频词汇之一,一共出现28次。该文件强调,建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指标等用水效率评估体系,把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将再生水、雨水和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别下降35%、30%以上。
愿努力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