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畲族歌曲调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如闽东地区有4个调区,即福鼎调区(流行于福鼎、柘荣、霞浦县北部。属五声商调式)、霞商调区(流行霞浦县大部分,属商调式)、福宁调区(流行于福安、宁德、寿宁、古田、周宁、柘荣西部等地)、罗连调区(流行于罗源、连江、宁德、南部的飞鸾等地),浙江畲族也有5个基本曲调,即丽水调、景宁调、文成调、龙泉调、瑞安调。纵观畲族歌曲以轻声细语为特色,在词曲结构方面,歌调比较整齐,多七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又称为一条)。一首民歌,少则一二条,多则七八条;调式多为五声性调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其中商调式分布最广,角调次之,徵、羽、宫调式再次之。
闽东畲家俗不离歌以歌传情
“听娘(畲语“娘”指姑娘)讲哩郎垌(“垌”即村)来,兄弟相喔几多回。兄弟相喔(叫)修大路,修条大路等娘来。”“今晡(今晚)娘女郎村来,可惜没歌与郎对,娘女从小未学歌,好劝郎子等下回。”……村旁的油菜地、茶园中不时传来曲调优美的山歌,一对对畲家男女正在花丛中、茶树间凤鸣凰和。经通晓畲汉语言的村民雷祖妹一一翻译,记者才得以了解其中风味。
据介绍,畲家族人擅长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之为“双音”,畲族称“双条落”。在演唱上,带有轮唱性质。“双音”最初是两个人唱,发展到现在可以3人,也可4人。一般不超过4人。两声部分可两人演唱,两个演唱者可一男一女,也可两男两女重唱,男的先唱或女的先唱都可以,后唱者可在先唱者唱后两个字或四个字接唱,要与前唱者唱同样的歌词和近似而不完全相同的曲调。“双音”在唱法上,一般男女都用假声,后来男子敢用真声唱,听起来声部更加清晰。畲族假声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三种不同曲调。演唱“双音”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为畲家唱歌的季节。除二月二,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畲家总是成群结队走亲串友,以歌当话,还要举行盛大的对歌会。这都是欣赏畲家“双音”的好时节。
畲族民歌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上山劳动,形单影只的畲民常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
畲族情歌格外吸引人,不单是传情的诚挚,还因为它的表达形式不论是含蓄的还是直露的,都力求使口语修辞化,具有言简意赅之效。一位畲族小伙子唱道,“平路过了过个弯,娘垌出纽(枝)好牡丹,牡丹树上生柅子(勾刺),搭到(钓住)郎身心正甘。”歌中“平”与“弯”兼有双关,喻双方在谈情移景过程中,相互间感情交流的曲折与升华。牡丹花喻女子,牡丹本无勾刺,而男子的身心却被钩住了,与人可视的“钩”表现摸不着的心理活动,形象地说明两人情好甚笃,难解难分的“升华”程度。歌声甫落,几米开外一位姑娘对唱:“苎皮短,细纪(苎线)长,暗放金(黄色)丝来钓郎。个生(今生)侬(与)郎有缘份,要罗(把)郎鲤鱼钓上塘。”以苎丝喻情丝,巧妙地运用了“双关”,以金丝钓鲤鱼作比,表现了姑娘的决心和终极目标,“短”与“长”又成对比,暗喻言短而情长,也可见畲族情歌中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畲乡作客趣话礼俗
常言道“入乡随俗”,想到畲乡作客的朋友,了解一些畲胞的待客以及日常习俗禁忌就很有必要,一不会闹了笑话,二则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益增进民族情谊。
畲族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至今还保持很多古雅、淳朴、优良的传统礼俗。畲民历来的祭祖尊宗的遗风,加之长期与汉族人民交错杂居在一起,互相影响,对于孔孟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哲学,已逐渐为畲民所吸收,形成了具有畲族独特风格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畲民历来有尊师敬老、待人知礼的传统,在畲乡,不管是陌生或是面熟的,见面必打招呼。需要注意的是,畲民忌讳被称为“畲客”,特别忌称“畲客仔”、“畲客婆”等,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蔑称,因此只能说“畲民”、 “畲家”、“畲族人”或“山哈人”等。此外,在畲民的家庭里,老人或长辈都会受到小辈的尊重。当年长的人走进一户人家,无论是不是相识,年轻人或小辈应马上起立让位,请长辈或客人坐。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家祭祀始祖盘瓠的日子,在进行祭祀活动时不允许外人看见,偷看是对他们风俗的不尊重,必将受到惩罚,一般会被罚跪在始祖盘瓠图像前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