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四日,祭灵的队伍陆续从庆洞出发,向东北行进,中途绕拜喜洲古镇的“本主”九坛神,在四方街作短暂休息、对歌后,一路歌舞走出古镇,向东到达洱海边的河涘城村的“仙都”洱河神祠,祭拜象征洱海之神的斩蟒英雄段赤诚本主,村里的洞经音乐社在古戏台上谈演“洞经”,欢迎“绕三灵”队伍的到来。傍晚在洱海边、寺院周围安营造饭,晚上对歌、跳舞,通宵欢唱。
四月二十五日,人们选购民间布扎、泥塑、纸花等小工艺品,带回给家里未能来的亲友,让亲友也沾点“绕三灵”的“福气”,得到神灵的保佑。“绕三灵”队伍再陆续从河涘城村出发,向南到大理城北洱海边的马久邑村,祭拜这里的“本主”保安景帝,这天也是马久邑村本主节,村民们扎花轿将本主接到村里,供“绕三灵”的群众祭拜,最后再各自分散归家。
在这三天里,“绕三灵”的人们要行走40多公里路程,而且,数万之众的一支“绕三灵”长队,晓行夜宿,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对歌应答。各处庙宇香烟缭绕,歌舞之声不绝于耳。一路村庄也多设香案迎接,称为“闸坝”,以白族茶礼“三道茶”、糖果、糕点等招待队伍,并欢迎他们在自家门前歌舞祈福。各村庄主人认为这样可以给村庄带来六畜兴旺、人口增加的好运。各村庄也歌舞相继,纷纷举行本村祭祀本主活动;或摆设祭坛,陈列洞经乐队演奏南诏古乐,增加了“绕三灵”期间的节日气氛。人们饿了,便在路边溪边“三个石头搭眼灶,平地生火做一家”,集体野炊。困了,便围着篝火,男女相杂,席地而坐、裹毯御寒,对歌交谈。人们沉浸在欢乐浪潮中,沉浸在对本主和各路神祗的崇敬祈祷的虔诚中,同时也陶醉在自己歌舞才华的尽情创造展示中,痴迷在开放的男女恋情交流里。
白族人们热切向往着“绕三灵”盛会的来临。成年的大理白族人,如果哪一年因故未能参与,心中便会留下极大的遗憾,感到这一年里自己家将因此缺乏几分吉祥如意。一位六十岁的白族老人曾风趣地说,自己一生参加过六十次的“绕三灵”盛会。原来,他说自己还在娘肚子里时便已经参加了“绕三灵”活动,而且从小到大,六十年一次不落,年年都来。
参加“绕三灵”的人都有三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太阳穴上贴有“太阳膏”(一种用彩纸做的太阳花),浸有风油精的“太阳膏”能预防中署,同时也是对太阳的崇拜;二是左臂上扎一条红带,表示祭拜“本主”后,得到的一种赐福;三是戴插有鲜花边的草帽,起着装饰、遮阳避雨、对调子遮羞。
“绕三灵”活动的核心,便是各村组成的巡祭队伍,他们代表各村本主前往“神都”朝拜供奉于此的最大本主“五百神王”。所以,“绕三灵”具有非常隆重的本主崇拜的仪式功能。
“绕三灵”期间,人们歌不停,舞不歇,尽情发挥、展示自己能歌善舞的艺术天才和创造激情,成千上万人参加唱歌跳舞。白族调、三弦、唢呐曲不绝于耳,金钱鼓、霸王鞭此起彼伏,男女老少同欢共舞,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绕三灵”沿路的村庄,不是对歌赛舞,就是弹洞经、唱大本曲,祭祀本村本主。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酣畅淋漓,尽显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