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绕三灵是又称绕三灵、绕三林,是云南省大理白族为求雨祈福、祭祀本主而举行的全民性的节日盛会,是中国首批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灵指的是“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相传起源于南诏国。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的男女老少,浓装淡抹,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历时三天,主要是串游这三个寺庙,途径这三个寺庙,所以称为"绕三灵"。“绕三灵”是一项含有历史、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文化空间,是大理地区白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古老民俗节庆的民间盛典。
历史渊源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1938年吴金鼎先生等《苍洱境考古报告》以及洱海东面宾川白羊村遗址等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大理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距今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出现辉煌的青铜文化和稻作文明。汉代曾在此设置郡县。汉晋时期的古籍文献的记载中,白族先民是“西南夷”族群,称其中发展较快、居住在云南腹地坝区的为“滇僰”族群,而“僰人”族群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出同地域内其他族群。唐、宋时期,以洱海为中心先后崛起以白族为主要居民的“南诏国”和“大理国”两个古王国,前后相延达五百余年,与中原唐、宋王朝相始终。大理成为当时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白族文化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承的历史延续性、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的和谐统一。白族文化以特有的开放和宽容和谐精神,创造了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民族之间的和谐、宗教之间的和谐、神与人的和谐。这种文化精神及其生态环境,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典型的价值。
“绕三灵”活动具备许多古老文化内涵,通过现存的文化形态,向我们透露出许多古老的历史信息和遗痕。这些信息和遗痕,好似青铜器身上斑驳的铜绿(铜锈),向后人展示了该器具所拥有的古老历史和珍贵文物价值;又如参天大树横断面所显示的年轮刻痕,可供我们辨识其所经历的远久沧桑。
关于“绕三灵”活动本身和主要祭拜对象的来源,白族民众中有几种不同传说:一说因过去“白王”不幸失去王子,众多百姓绕行洱海,为白王寻找太子,后来发展为“绕三灵”。一说因“爱民皇帝”生前能施行仁政,死后,百姓都来奔丧,以示哀悼。后来便形成“绕三灵”这样固定的集会,人们手中所持树枝,就是人们从当时所拿的丧杖演变来的。最普遍的一种说法,认为“绕三灵”原是大理地区七十二个村子的村民结队歌舞,代表各村“本主”朝拜“神都”中央本主,以祈求丰年的一种仪式。从传说与文化形态的考察来看,“绕三灵”作为一种群众性的风俗性节日,无疑具有悠久的历史。
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刚好是种植水稻的农忙节令之前,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不分男女,都插花戴朵,身着节日盛装。他们以村庄为单位,几十人至上百人不等,成群结队,近则数里、数十里,远则一、二百公里或更远,携带祭祀用具和简单的行李以及食品、炊具等,自发组成“绕三灵”祭拜队伍,从四面八方赴会。人们满怀热情,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祭拜,祈盼各路神灵的庇佑,使今年风调雨顺,秋后五谷丰登;也祈祷阖家平安。“绕三灵”队伍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其组成一般分为三部分:前导为一男一女(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两位手执柳树枝和牛尾的老人(称花柳树老人);中部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还有手执“霸王鞭”、“金钱鼓”的男女舞者数十人;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排成“一字长蛇阵”,在花柳树老人的带领下,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早晨,聚集到大理古城城隍庙,点燃香烛,准备行装。当日,来自四方的白族群众,从城隍庙出发,一股股,一队队,一路载歌载舞,沿着点苍山麓向北,先到矗立着唐代三塔的佛都崇圣寺燃香祭拜;继而又迤逦北行约16公里,到达苍山五台峰下的朝阳村本主庙祭拜“抚民皇帝”本主,称为“南朝(拜)”,再往北到庆洞村,祭拜“神都”的庆洞“本主”庙,称为“北朝(拜)”。人们认为“神都”所供奉的是大理地区最大的本主“五百神王”段宗榜。然后,在寺院内外场地,打“霸王鞭”和“金钱鼓”,跳扇子舞、唱白族调子,傍晚在神都周围埋锅造饭,当晚即夜宿庆洞庙宇和四周野地树林中。人们如痴如狂,在神都内外尽情歌舞,通宵达旦,热闹非常,使这里成为“绕三灵”活动的中心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