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当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口说的第一句就是父母的方言。但如今60%以上的地方方言面临消失,由于地域、年龄、民俗的影响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会说方言,会说方言的人也会随着潮流“串味”。有人感慨,方言还不如英语说的溜!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的东西永远不能丢!我国56个民族,有多达129种独立语言,具有特定使用区域和人群,具有不同发音、词汇和语法体系,这些语言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除了统一标准的普通话外,汉语还包含诸多地方方言,因地区差异素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但方言使用并不会成为沟通交流的障碍。
春晚那首《群发的我不回》充满地道的京音京腔,选秀蹿红的《老子明天不上班》满满四川味的Rap,还有网上疯传的刘教授自创神曲《Xuo鸭脖》援自湖北方言……这些方言运用不仅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将文化多样性传承下去。语言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方言刻不容缓!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一则“方言禁令”。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大力倡导使用普通话一定程度上成为方言渐行渐远的诱因。
从2000年起设立的国际母语日,其目的在于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力倡导各国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理念。国内普及普通话教育、推广英文教学,这方面很好的促进了母语的发展,但方言的发展不容乐观。
由于时空性和地域性,国内地方方言非常丰富,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见的。例如四川话的词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巴蜀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但现在方言所处环境非常糟糕,日常交流中运用的越来越少,仅能在戏曲、表演中听到。你知道你所在地区的“方言”、“土话”属于哪一种官话?大致的分布区域?相关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吗?很多回答都是“不知道”、“不清楚”……
方言除了听闻,使用更为重要。市面上输入法产品不具备纯方言语音输入,让方言的生存空间少了许多。一方面各地口音差异大,输入法难以统一识别;另一方面各类方言的语料不足,输入法的自我学习与训练能力有限;同时方言识别的文字可能存在“同音不同义”、“同义不同音”的干扰现象,所以输入法必须依赖深度神经理解技术。
因为方言语音复杂多变,所以该技术行业有着很高的进入壁垒。纵观全球语音技术市场,仅有谷歌、Nuance、科大讯飞等开展了方言识别技术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成熟实用的方言识别技术终会诞生。
方言输入不应渐行渐远,它是地方性的母语,每个地方一个特色,只有通过正确输入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