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阴似箭,转眼已到腊月初八,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俗话说得好:“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记得小时候腊月,气温最低可以降到零下七八摄氏度。走在外面,冰冷的风像无数把锋利的刀,让你暴露的皮肤又红又痛。没有融化的积雪在脚下发出的嚓嚓的声音,像是雪的呻吟,堆起的雪人一个腊月也化不了。那时水也多,“三九四九冰上走”。一进三九拿起自己做的冰车,在冰上自由快乐地划着,欢快的笑声渲染了整个冬天。童年里的所有节日都是那么自由而欢乐,随着时间的推移,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只能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腊八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在我小的时候,和奶奶生活在农村,从我记忆起,每逢腊八的前几天,奶奶就早早为腊八粥而忙碌起来。那时刚改革开放,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物质条件,奶奶是个勤快人,总是在房前屋后种些扁豆、豇豆等农作物。院子里的那棵枣树结的枣也是精心晾晒,收留起来。那时奶奶舍不得用电磨碾米,她一个人去场院边的石碾子上,把玉米碾成玉米碴子,把黄米碾脱皮,把夏天拾起来的杏核砸开,用凉水浸泡,不管怎样也要凑足8样材料。为了让我们能在腊八早晨喝上盼望的腊八粥,在腊七的晚上,就要把熬粥的这些材料收拾好,用水洗净,放进铁锅浸着。腊八这天早上,天还没亮,奶奶就会早早起床,拉着风箱,精心地熬制腊八粥,然后喊我们,起来了,喝腊八粥了。爬起来,瞅着锅里翻滚飘香的腊八粥,那8种东西,几多色彩,在文火煮熬下更是诱人。闻到粥的香味,我就馋得直流口水,等不急粥凉,就狼吞虎咽地喝了起来。奶奶这时急着喊,慢点,小心烫嘴。闻着那满屋的腊八粥独特的温暖气息,此时的感觉是无以言表的……
20多年过去了,生活越来越好,在今天这个充满着幸福的年代里,一碗腊八粥也能折射出时代变迁。腊八粥配料如今越来越丰富了。每逢腊八,大多数人家仍喝粥,超市里也为节日准备了名为“腊八米”的杂粮。超市的散装米专柜里,腊八粥的原料一应俱全,黑米、白米、香米、大枣、桂圆、莲子、菱角米、栗子、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传统的腊八粥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几样,而是可以根据自己和家人的喜好加入大量营养丰富的杂粮和干果……在寒冷的冬日喝着暖暖的腊八粥,感觉是温馨的。
现今在日趋文明的生活里,在饮食文化的多样繁复中,腊八粥这种传统的饮食依然有着它独特的内涵与文化,至少它对于我总有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会一直印在我的记忆中,而这种印记也不单单只是一碗粥。
那天下班回家,推开门,母亲在厨房里正忙着。母亲问:“回来了?”我一边回答着一边走进厨房,母亲正在电饭锅前搅动着,锅里满满一锅腊八粥,翻腾着冒着热气,那熟悉的香味又从记忆里冒出来。我迫不及待地先盛了一碗,享受它的美味。粥虽也香甜润腑,可此时,我又想起了奶奶在我小时喝粥时讲的:“从前呀,有一败家子,不爱劳动,不种地,等爸爸妈妈没了,他就把家里的东西全卖了,吃了喝了,到了腊八天冷呀,他就围着石碾子跑,也没吃的了,村里的人就这个给他一碗饭,那家给他一碗饭,所以他才没饿死。为了让人们记住好吃懒做的后果,所以才在腊八熬八宝粥吃。你大了要记住,要劳动,不能懒,不种地哪有吃的呀?”奶奶还说:“熬腊八粥要早,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谁家粮食打满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