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形同虚设
除了在微博上“点蜡烛”之外,对于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面对普及率较低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柳叶坦言,除非是一线小学教师,社会上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个安全日。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崔民彦表示,我国早在1996年就设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2007年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但目前其在中小学校的知晓度和执行情况都不理想,更缺乏利用其对家长、社会的教育实践。
“青少年安全教育不能再停留在口号上,而需要真正落地,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在内的各个主体充分发挥作用。”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章友德说,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应根据不同实际,有差别、有重点地教会孩子安全技能;家庭应给予学校更多支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在留守儿童较多或农村地区,社区、乡镇也应切实担当起培养青少年安全意识,让其远离意外伤害的责任。
安全教育哪能做题“打打勾”了事?
“目前来说,安全教育效果难说理想,主要还是说得多,练得少。”上海一位小学校长说,有些学校还是采取应试教育的思维搞安全教育,出份卷子,出一些有关安全教育的题目让学生“打打勾”了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得知孩子究竟有没有学会。
“学校教育成了纸上谈兵,我们小学做过调查,几乎所有学生家庭都没有急救箱、灭火器等应急设备,不少家长对孩子安全教育也存在误区。”上海金山区海棠小学校长钱欢欣说,家长虽然很关注孩子安危,但往往只是停留在告诫孩子远离危险上,而忽略教给孩子遇上危险如何处置、怎么避险等应急技巧。”
也有学生家长反思,比起安全教育自己更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来自上海的一位学生家长也坦陈,“我们更关心孩子能否取得100分,而忽略了孩子在安全教育这一门生命课程上的得分。”
“根据日本、美国等相关部门曾经做过的调查统计,儿童最频繁的受伤事故发生地就是户外活动场地、游戏设施等处。”崔民彦介绍,他们采取的对策就是尽量保证有足够的场地和设施供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创设充满“危险”的环境,让孩子亲身体验这些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的同时,竟可能降低场地、设施的危险性,并且在恰当时候给以适当提醒。
柳叶说,我们在学校里设置了模拟情景室,通过设施模拟一些生活中会出现的场景,让孩子在其中学到避险逃生技能,例如火灾中怎样借助绳索逃生,基本的心脏复苏技巧等。
崔民彦建议,安全教育应该与孩子们的游戏融合在一起,并更多与生活结合,让儿童在玩中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安全,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