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广大医药爱好者们的一大精神食粮和获取丰富中医知识的定期,因此提起《黄帝内经》几乎是没有人不知道的。《黄帝内经》当中记载了很多有关中医的知识,其中也包括很多养生之道,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揭秘一下《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吧,以便大家参考。
《黄帝内经》在现代社会中的流传是很广泛的,有一些文学常识的朋友们一般都知道《黄帝内经》这本书。《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书中主要记载了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书中也有很多的养生之道。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集结成书。《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原文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上述内容就是歧伯给黄帝讲解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用现代语言讲解也就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
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
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上述内容说明了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也体现了古代中医学辨证而治的医学理论主义,同时也提醒现代人,生活要协调、滋补要有序,凡事都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违反阴阳协调的规律。
《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对后世的医学贡献巨大,也有很多的养生之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生活中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好比是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一笔财富,这种比喻是非常恰当的,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养生之道对于帮助我们更好的养生保健有很大的帮助,大家是应该要借鉴一下学习一下的,身体好了才能够更加快乐的生活,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