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传统文化

古代官药局简史

2015-07-29 来源:121健康网

  古代官药局,是指北宋神宗熙宁年间面向社会开办的官营药业。到明代万历年间消亡时,大约经历了宋、金、元、明四个朝代五百余年。这是中国药业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它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总结它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有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现实借鉴意义。

  

  宋代兴盛发展

  

  熙宁元年(1068年),20岁的宋神宗赵顼(1048~1085年)继位,决定推行王安石变法,先后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和市易法。推行市易法,王安石先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进行试点,获得很大成功。汴梁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国税增加的可喜局面。然后再向杭州、扬州、成都、广州等21个大中城市推广。国家开办官营商业的大政方针,为开办官营药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根据市易法精神,国家开办官营药业,防止药商投机控制医药市场。新开业的官药局经营红火。元丰元年(1078年)4月24日,三司对官药局头一年经营审计后说:“太医局熟药所熙宁九年六月开局,至十年六月收息钱二万五千余缗(千文为一缗),计倍息。”即国家获得了与投入资金相等的利润收入。

  

  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赵佶下诏,允许各州郡用地产药材等价交换官药局成药。这一措施深受地方和百姓欢迎。崇宁二年,官药局业务激增,徽宗及时诏令扩大规模:卖药所增加到5所,另设2所“修合药所”,专事成药生产;隶属关系由太医局转到太府寺;户部要派官员进行检查。太府寺为掌管国家财货政令、商税、贸易的中央机关,使官药局地位有了很大上升,同时,太府寺希望官药局有更多的盈利贡献财政。不久,“卖药所”改名“惠民局”,“修合药所”改名“和剂局”。同年,吏部尚书何执中向朝廷上奏:卖药所其惠甚大,当推行天下,凡有市集,务置处之。上奏得到批准,官药局便在全国陆续推广。淮东、淮西、襄阳、四川、陕西及各路会府都先后开办,盛时全国达到70局,形成了庞大的官营药业工商体系。京城官药局独占鳌头,年获利达到40万缗,30年增加了16倍。这时,社会已有负面议论,认为官药局丢掉了原创时定下的惠民目的。

  

  政和四年(1114年),尚书省向宋徽宗上奏:官药局获利过多,有违医药惠民之意。徽宗准奏,令减药价;又令“惠民局”、“和剂局”分别改名为“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使官药局突出了医药特色和惠民宗旨。

  

  南宋初,宋高宗赵构于绍兴六年(1136年),诏京城临安(今杭州)置官药局,共置4所惠民局、1所和剂局。绍兴二十一年,高宗又诏诸州置惠民局,发给成药配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国药局均使用“太平惠民局”之名。

  

  太府寺对官药局管理十分严格,归纳起来有以下措施:

  

  生产成药的处方,经太医局验证有效后才能被选用;设“收买药材所”,并置“辨验药材官”鉴定药材真伪优劣;禁止用不合格生药制造成药,对陈损药材予以烧毁;配方、制药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要求,由“修合官”负责实施;药品包装,内装仿单,外贴药品说明书要“贴榜”及“和剂局记”的印记商标;出局有官员负责检查,销售又各有监官;官府派兵丁对药局巡防保护,和剂局派10人,惠民局各派4人。

  

  规定的奖惩措施有:制售假药刑一年;晚上不值班、百姓急病不及时卖药、利用职权从廉卖药、占公家便宜及谎报实情者,杖一百;辨验药材官作伪鉴,修合官制药不合格,经核实者罢官;局内人偷药、食用成品,告发者赏钱20贯,监官未察觉者罚钱20贯;偷药、虚报冒领者,以偷盗论罪;保管不善造成霉烂损失要负责赔偿;药局的管理官员、技术人员,都派能够胜任者担任;对办药局有功之人,可提前晋升。

  

  官药局药品质量高,价格低,服务好,受到社会广泛称赞。因而顾客盈门,获利丰厚,也受到朝廷嘉奖。不少宋人著作都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南宋文学家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和剂惠民药局,当时制药有修合药官监督生产过程,有监门官监督进出物料成品和出勤考核。产品称为官药。官药完成包装后,分送京城内外各局,全国共有70局。销售又各有官员监督。都选派能够胜任的人担任。称为京官局。全国的官药局都隶属太府寺管理。药价比当时民营药业价格低1/3。每年可向户部上缴利润数十万缗,朝廷都给予奖赏。”周密喜好医药,在临安任过5年和剂局监察官,他的记载是可靠的。

  

  蔡絛《铁围山丛谈》也说:“京城惠民局增加到5所,卖药使四方百姓受益,这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年终结算资金进出,可获利润40万缗,上缴户部助经费使用。当时皇上令和剂局,凡是药材原料告缺,要即时向上报告。”

  

  宋代官药局的产生与发展意义重大。第一,它是一种经济体制创新,使宋代药业出现了官营、民营两种所有制并存局面,有利于药业发展。第二,官药局体制在全国州县推广,改善了城乡人民的医药供应。遇灾情、疫情和军需,能够迅速组织药品生产进行救治。第三,官药局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成药生产的国家标准,为宋代及后世的成药生产、宣传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第四,官药局是国家级制药业,规模相对较大。产品以成药形态流通,提高了药品附加值,促进了经济效益,带动了药材生产流通,使药业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金元时期继承

  

  金朝在金废帝完颜亮贞元二年(1154年),仿宋制置惠民药局,朝廷设惠民司进行管理。

  

  元朝推行官药局体制十分积极。还在元太宗窝阔台灭金后的第三年(1237年),就令燕京等十路置局,官给银500锭为规运之本。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1261年)、四年,又命大都、上都置局。朝廷对本金收1.5%的极低利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各局都报经营亏本,忽必烈怒令全部停业。十年后,元成宗铁穆耳又令各路置局。根据民户多少拨给官本:腹里(中央直辖区)3780锭,江浙行省2615锭,湖广行省1150锭,江西行省300锭,河南行省270锭,辽阳、四川、陕西行省各240锭,甘肃行省100锭,云南行省贝币11500索。湖广行省韶州府惠民药局,不仅向社会供应药品,还组织药材南北交流,扩大了官药局的职能范围。

  

  明代后期逐渐衰亡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诏令南京、北京及全国府州县置惠民药局。全国陆续开局者不少。如江苏太仓州、江西建昌府、山东新泰县及浙江杭州、宁波、萧山等45个府州县置惠民药局。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下诏,各地要趁农闲之时修缮药局房舍,并派监察御史及按察司官员到各地巡视。但是,明代官药局却在万历年间走向衰亡,官药局体制约历500年走完历程(1076~1619年)。

  

  古代官药局在明朝晚期衰亡是一个渐进过程。

  

  宋代,官药局在初建的一段时期,有过增收惠民的辉煌成就,受到朝廷嘉奖和社会赞扬。可是后来内部产生以权谋私、官商作风、供应品种减少,以及侵占、偷盗等腐败违法现象而留下骂名。南宋文人俞文豹在《吹剑录外集》中,有一段著名的总结性抨击,他在最后处说:“老百姓只享受到名义上的好处,官吏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京城人称惠民局为‘惠官局’,和剂局为‘和吏局’。”事实的确如此。奸臣童贯被罢官抄家时,发现私库中藏有和剂局理中丸数千斤。

  

  元代官药局,曾因经营亏本一度“悉罢革之”。明代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万历年间(1573~1619年),皇帝20多年不理朝政,北京戎府街,有皇帝与宦官合伙开办的宝和、和远、顺宁、福德、福吉、延宝六家皇店,专门经营各地运来的杂货及犀角、象牙、珍珠、人参、鹿茸、朱砂、水银及其他药材。对官药局进行釜底抽薪。

  

  皇室追求私利,辽东又有后金威胁,明代官药局已变成为病者诊病卖药,遇疫病流行制药施药的卫生慈善机构。正如嘉靖时医史学家李濂在《惠民药局记》中所记:“凡是到惠民药局求治的病人,都集中在木条围栏的外面等候,而内科、外科医生,则各看各科病人,诊断疾病,对症下药。”在人口较多、药业较盛的蕲州,惠民药局仅有门房一间,疫病流行时为贫病者施药。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京师疫病流行,太医院和惠民药局都依方制药,在城门等处散发。

  

  万历十五年(1567年)5月京城疫病流行,京师在五个城门现开药局救治。从5月15日到30日,问病求药者日以千计。旬日后疫气解除,共治病者超过10万人,共用药品超过20万斤。由此看来,官药局大致是在万历年间消亡。另一方面,明代官药局在内困重重的同时,遇到了迅速发展的民营药业的有力竞争,促使其加速衰亡。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