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长洲(今江苏昊县)人,除著有闻名于世的《警世明言》、《警世通言》、《警世恒言》外,还编有时调集《桂枝儿》、《山歌》,其中有药名写的一段情书: 冯梦龙《警示通言》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话说某年盛夏的一天,叶桂被南京以铁公鸡著名的大官僚吕维其请到家中,原来三四天前吕大人的儿子嫌天气太热,就独自一人来到后花园荷花池边乘凉,躺着躺着,不知不觉睡了过去。一觉醒来,便觉得周身奇痒难忍,浑身上下碰到哪儿哪儿痛,连衣服也穿不得。叶桂仔细地诊视了病人,发现周身不红不肿,不寒不热,脸色如常,饮食照旧,脉象平和,不像是脏有病。于是叶桂来到公子乘凉的地方,但见池中荷花点点,绍波荡漾;池边碧柳成荫;叶桂仔细地看了柳树和地面,心中似有所悟,旋即回到房中为公子开方。方中写道:白糯米三石,洗净蒸熟,做
知母是一味常用的清热药。其性甘寒质润,故有清热泻火与滋阴润燥并举的特点,可治疗肺胃实热、阴虚燥咳、骨蒸潮热、阴虚消渴、肠燥便秘等病证,临床常与石膏、贝母、黄柏、花粉、首乌等同用,影响较大的代表方药有白虎汤、知柏地黄丸、二母散等。关于知母这味药药名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有趣的传说。 知母 从前有个孤寡老太婆,无儿无女,年轻时靠挖药为生。因她不图钱财,把采来的药草都送给了有病的穷人,所以年老了却毫无积蓄。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块心病就是自己的认药本事无人可传,想来想去,她决定沿街讨饭
相传,唐时长安城内有几个富翁身患一种奇怪的疾病,只见脚胫日趋浮肿,浑身肌肉酸痛麻木,身倦乏力,众医诊治均束手无策。于是请孙思邈诊治,经药石下肚,仍不见转机,孙思邈由于难揭其谜,终日甚感不安。 有一天,严太守也患此病请孙思邈治疗,为了查明病因,他住进严府中仔细观察了十几天,只见严太守的贴身家僮也同样精神萎靡不振,下肢照样浮肿,只是比严太守稍轻些。孙思邈仍百思不得其解,他又到厨房内调查,厨师说严太守不喜欢大鱼大肉,但他对粮食精制特别讲究,派人将米面反复加工精碾细磨后才作为主粮食品。
鱼腥草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根茎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之功效。鱼腥草主产湖南,而又以怀化市各县最多,其他下茎成为人们最爱吃的桌上佳肴。近几年,在一些城市的商店里,还出现了真空包装的袋装鱼腥草食品。公路边,还有人用稻田大片进行人工栽培鱼腥草,很多农民靠种植鱼腥草走上了致富路。其实,吃鱼腥草是有个由来的。那是从古沅洲(即今芷江)开始流传着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相传宋朝熙宁6年夏季,大雨滂沱,河水猛涨,泥沙淤塞,冲毁房屋,淹没农田,弄得沿河两岸侗民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传说雨停水退后,沿河两岸的侗
传说有两秀才上京赶考,途中一人突发鼻衄,流血不止,同伴为其用尽一切紧急止血方法,均未奏效。正在束手无策之时,一只仙鹤从天上飞过,两人遂向仙鹤求救,仙鹤将口中衔着的小草丢下,流鼻血的秀才将其放入口中咀嚼,吞咽药汁,不多时鼻血止住了。为了纪念仙鹤的帮助,遂将此草药命名为仙鹤草。 仙鹤草又名龙牙草,脱力草,泻痢草,味辛涩,性微温,无毒,入肺、肝、脾经,具有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的作用。临床常用治内、外、妇科各类出血、赤白痢疾、劳伤脱力及痈肿等。因其药性平和,故寒热虚实多种证型均可配
从前,有两位花郎,常在一起沿村讨饭,日久天长,两个人感情渐渐深厚,即结拜为兄弟。他俩白日讨饭,夜间同宿于破古庙中。 紫花地丁 一天,弟弟手指突发疔疮,疼痛难忍,红肿发亮。哥哥焦急如焚,心想若不及时诊治,手指有烂掉危险。于是,他带其弟前去寻医。离此不远有座东阳镇,有一家济生堂药铺,既治病又卖药,有一种自制治疗疔疮外用药。老板见是花郎讨花,就以先拿五两银子再给药为借口,将两个花郎拒之门外。无奈俩弟兄离开东阳镇,来到一片山坡地,弟弟疼痛难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满天霞光照在山坡上,有一
人们常说东北有三宝 人参、貂皮、乌拉草。人参是三宝之首,能补气血、生津液,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东北的长白山区,就是人参的家乡。在那儿,千百年来,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人参的绚丽多彩的故事,这里说的是一个有关人参姑娘的故事。 很久以前,长白山里的一片山坡上,住着一个人参姑娘和她的一群弟弟。这里山清水秀,草木繁茂,人参姑娘和她的弟弟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年春天,冰雪消融,有一伙挖参人来到这里,搭起窝棚住下,准备在这片山坡上寻找人参。可是他们一连干了七八天,连一片人参叶子都没见到,大伙儿
古时有个叫茺蔚的小孩。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得了月子病,多年不愈。小茺蔚渐渐长大后,决心要把母亲的病治好。于是他外出为母亲求医问药,历尽艰辛。一天他借宿古庙,遇上一位老僧。老僧见他一片孝心,送他一首诗,让他按照诗中所说去找草药――草茎方方似麻黄,花生节间节生花,三棱黑子叶似艾,能医母疾效可夸。小茺蔚按照老僧指点,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结果母亲服后不久病便痊愈了。消息传开,人们就把这种植物的全草取名为益母草,即其有益于妇人而得名,其种子叫茺蔚子。 故事有些传奇,但对益母草的功效并没有夸大。益母草
枸杞根皮又名地骨皮,枸杞根为什么会叫地骨皮呢?其中还有一段传说。 话说有一天。慈禧太后觉得胸闷,眼睛模糊。朝廷御医诊治无效。有位钱将军对御医们说起了一件事。原来,他母亲也曾患过类似的病,后来,一位土郎中,挖来枸杞根,洗净后剥下根皮。嘱其煎喝服用而病愈。众御医闻之,便推举钱将军献方。 慈禧太后立即诏令钱将军回乡取药。钱将军不负重望,从家乡取回一大包枸杞根皮,亲自在太医院煎好药汤,送至内宫,照护太后用药。几天后,太后眼睛渐渐明朗,精神也好多了,便问钱将军用何种妙药。钱将军忖思,枸杞的枸
很久很久以前尧舜禹时期,江西由于雨水过多,使得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 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可胜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 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如坐针毡。 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荒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老大爷
当归,尽人皆知的补血良药,含有当其实而归的意思。 据传古代云南边疆某村庄有一青年药农,新婚不久,为生活所迫,要进山挖药。其妻依依难舍,青年也甚为留恋,在含泪惜别时,嘱咐爱妻在家里艰苦度日,如果三年不能归家,允许她改嫁。哪知青年一去三年,由于山深林密,路途遥远而无法通讯。三年来妻子见丈夫全无消息,忧虑交加而致气血并虚,得了严重的妇女病。婆婆见媳妇形体日瘦,神情日疲,茶饭不思,顿生怜恤之心,劝他改嫁。妻子初有不舍,后来也以为丈夫一去已过三年,料想凶多吉少,便经不住人们的劝说而另择配偶了。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 1、仪狄酿酒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 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禹乃夏朝帝王)。
足部按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今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详细介绍了全身的经络和腧穴,其中有许多是足部的穴位,还详细介绍了经络、穴位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指出,根据不同穴位的症状可以推断相关的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 足部穴位可反映及治疗全身多种疾病,通过对足部进行按摩、针灸等治疗,相应的内脏功能紊乱可以得到纠正,使人体恢复健康,减少疾病发生,起到保健延年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多处提到了按摩治病的原理,得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疏通经络气血的治病机制。 因为诸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