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山西假酒案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家都希望能采取简单有效地措施迅速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但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涉及经济、社会、法制、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提高社会生产力,平衡食品供需矛盾。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脂肪和动物性食物摄入量逐渐增多,由于食品原材料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高额的利润刺激下,制假、掺假行为屡屡出现。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后期,由于同样的原因,食品安全问题分别在英国、美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制假、贩假的存在造成某些食品价格下降,扰乱了市场秩序,甚至导致制假、贩假现象泛滥,这就是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提高生产力,加大产品供给,对于供不应求的产品应当保证必要的利润,平衡供需矛盾,逐步改善食品安全问题。
完善法制,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巨额的罚金以及对违法犯罪行为坚决追究刑事责任,能够对制假者形成强大的震慑。违法成本的提高,会让从业者明白食品制假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不是制假所得到的利润能够补偿的。食品在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中,环节多、链条长、牵涉地域广,食品安全案件的查处还存在取证难、定性难、判决难等诸多问题。因此要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从源头治理,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实施全链条无缝监管。
依靠科技进步,改善食品安全问题。科技的进步可能会推动食品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的突破,保障食品的充分供给,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水稻产量大幅提升,从而避免了粮食安全危机。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会越来越方便快捷,这样制假行为就很容易暴露在阳光下,无所遁形。比如最近发布的“百度筷搜”,据说已经能够实现检测油质优劣、水质酸碱度等交互功能。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弘扬道德诚信。由于受错误观念的影响,有些人追求利益至上,缺乏基本的人生信仰和道德准则,漠视人的生命和健康,没有考虑食品制假、掺假行为会对他人及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良心上所受的谴责很快被内心深处对金钱的渴望所冲淡,屡屡以身试法。在食品行业,道德诚信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因此,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对从业者的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提升道德水平是很有必要的。尽管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我们不能把食品安全的“宝”全部压在从业者的良心上,但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道德诚信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