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和司马南一起去贵阳录电视节目,录制完了司马南领我到路边小摊吃夜宵,点了一盘凉拌折耳根,说:“这是当地的一种野菜,非常好吃,吃了会上瘾。”我出于好奇尝了一口,只觉得一股奇怪的草腥味,无法欣赏。突然想起来,这就是做中药的鱼腥草的茎,只不过在当地被当成野菜了。
最近鱼腥草火了起来,因为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2》有一集介绍说,有一个川妹子在广东坐月子,四川的外婆带来了晒干的鱼腥草,用它来炖汤,被认为有利于伤口愈合,最适合产妇身体恢复。由于鱼腥草生长在阴湿的土壤中,根据相生相克的理论,中医认为鱼腥草能利尿除湿、清热解毒,倒是没有听说还用于产后恢复,这大概是民间的发明。现代研究中药的人,也给鱼腥草发明了许多种新功效,包括抗病毒、抗菌、抗癌、抗炎、减肥、保肝、清除自由基、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等等,总之,现代人最想治什么病,鱼腥草就能治什么病,几乎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用来证明这些功效的,只是一些非常简陋的离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并没有人体临床试验的验证,是否真的有效,就很可疑。
鱼腥草之所以有特殊的腥味,是因为它含有挥发油,其中的主要成分被称为鱼腥草素,化学名称也叫癸酰乙醛。它被认为是鱼腥草的有效成分,国内广泛用来治疗呼吸道感染、妇科感染、皮肤感染和其他感染。但它的治疗依据,同样只是一些简单的离体实验和动物实验。鱼腥草生长的环境容易遭到细菌、真菌的侵袭,如果它们进化出天然的抗菌成分,做离体实验时发现能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倒也不奇怪,但这不等于人吃了它就也能有抗菌作用。实际上,鱼腥草素不溶于水,很不稳定,容易氧化、分解,分解的产物在体外也灭不了菌。所以即便鱼腥草中的鱼腥草素真的有什么功效,等熬成了汤药、煮成了汤,也早分解成无效的别的物质了。
植物除了要抗细菌、抗真菌的侵袭,还要抵抗动物的吞噬。鱼腥草发出的腥味,恐怕正是用来驱赶动物的,不料有些人却反而喜欢那个味道。植物并不是上帝创造出来供人类食用或当药用的,它们反而往往含有一些对动物身体健康不利的有害成分,有的毒素是特地进化出来毒害动物以保护自己的,有的毒素则是碰巧对动物有毒。鱼腥草中就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叫马兜铃内酰胺。我以前介绍过,马兜铃科的草药含有一类可怕的物质,叫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并能导致上尿路上皮癌。无数人因为服用马兜铃科草药而得了肾衰竭和上尿路上皮癌。马兜铃酸在人体内代谢成马兜铃内酰胺,进而与DNA结合,损害肾脏细胞和诱发癌症。鱼腥草不是马兜铃科植物,不含马兜铃酸,但却含马兜铃酸的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实验表明,马兜铃内酰胺也能对肾脏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癌
症,其细胞毒性甚至比马兜铃酸还强。
有人会说,谈毒性不谈剂量是耍流氓,马兜铃酸有个量的问题,只要不是海量吃,没事儿。有的毒素的确要达到一定的量才有毒性,达不到那个量的话人体能够解毒,不会造成伤害。但是有的毒素有积蓄作用,即使每次摄入的量非常少,也能在体内累积,逐渐对身体造成伤害。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就属于后一种毒素,即使摄入的量极其微小,也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对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是不存在安全剂量的,并不是只要不海量地吃就没事儿,而是要能不吃就不吃,吃了觉得没事儿并非就真的没事儿,实际上伤害已经造成,还没表现出来而已。
《舌尖上的中国2》还介绍一种美食叫“蕨根糍粑”。蕨菜、蕨根作为野菜吃的人要比吃鱼腥草的多得多,不幸的是,蕨中也含有一种有害成分,叫欧蕨苷,是一种强致癌物,能导致食道癌和胃癌。把蕨菜当蔬菜的地区其胃癌发病率比其他地方高得多,甚至蕨菜丰富的地区即使不吃蕨菜,食道癌和胃癌发病率也比较高,因为其致癌物能进入饮用水、牛奶等。
除了果实部分,植物的其他部分都是不“希望”被动物吃的,因此通常会进化出排斥、毒害动物的成分。只有极少数植物其根、茎、叶部分碰巧适合人类吃,我们就会觉得它们可口,把它们当蔬菜,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可口,实际上就是不知不觉地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安全。而对那些含有有害物质的植物,我们会觉得它们又苦又涩,或者有奇怪的味道。这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本能。所以我们大部分人觉得野菜不好吃是有道理的,这是本能在告诉我们,不要碰这种“纯天然”、“绿色”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