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休闲,到成都”。成都市内大大小小的茶馆、饭馆、麻将馆等,都是外地客人喜欢去的地方。“现在,成都本地人反而时兴周末开车到郊区玩,尤其是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地方。”成都市蒲江质量技术监督局纪检组长张秀蓉说,因为这些地方一般都山清水秀、农产品独具特色,好玩、好看、好吃,自然就成了休闲新亮点。
据统计,目前成都有29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我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李可介绍,成都大力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定标准、做品牌,带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地标产品”正引导传统农业向绿色高效农业转型升级。
福洪杏没下树已卖完
一产和三产深度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乡,一块写着“赏杏花、品杏果,过幸福生活”的大广告牌颇为抢眼,但底下的小牌子又写道:“福洪杏已售毕,请明年尽早来”。真奇怪,说杏子这好那好,又说杏子卖完了,这不是“忽悠”人吗?
福洪乡副乡长刘文敏解释,“福洪杏”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很受欢迎,但只有福洪乡能种植,每到收获季节,果子还挂在树上就被抢购一空。为了防止假冒,才竖起这块“免售牌”。
地标产品,农民能否从中获得更高的附加值?福洪乡村民陈松明算了一笔账,“福洪杏”此前每斤仅卖3—4元,被评为地标产品后,坐地起价,每斤涨到了16元,还供不应求。
掌握议价权是获取高附加值的基本条件,依靠规模扩张等方式能奏效吗?“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发现最好的方法就是‘守株待兔’。”刘文敏曾带着村民,把乡里的“福洪杏”拿到成都的超市卖,但每斤只能卖10元钱,减去成本,最后赚不了仨瓜俩枣,卖得多也不一定挣得多。
“后来,我们把乡里的赏杏花等旅游项目发展起来,吸引游客主动上门观杏、买杏,每斤杏子涨到了16元,费用、成本也省了,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刘文敏说,现在乡里卖杏和搞旅游的收入比例为6比4,今后发展起养老、休闲等产业,卖杏收入占比还会更小。
据了解,“福洪杏”本是当地的一种土杏,又酸又涩又小,卖得很不好,还一度发生过农民大量弃种的“砍树风波”。后来引进美国大杏子进行杂交、嫁接,提升了品质;通过申请地标产品,获得了品牌价值;通过发展休闲旅游业,全面提高了附加值。“实际上,福洪乡已经不是单卖杏子,更多赚的是‘生态红利’!”成都市青白江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李明春说,将一产和三产深度融合,是破解农业低效问题的重要途径。
蒲江雀舌成了“放心茶”
发展品牌农业,倒逼科学生产管理
蒲江县成佳镇同心村农民李贵浒说,茶农有两怕:一怕“小绿叶蚕”这类病虫害,喷一次农药杀不死,就反复、过量地喷;二怕茶叶产量低、赚不到钱,为把产量搞上去,拼命施肥。这样,有些茶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农药残留。
这是农民的道德问题吗?“其实,谁都不想这么干。过去茶农施的是农家肥,长了虫子也不怎么管,因为消费者不太讲究茶的味道和品相,现在不同了,谁会要又难看、又长虫眼的茶叶呢?”四川嘉竹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艳说,受市场需求影响,加上种植技术不过关,导致茶农追求茶叶的表面质量,这也是无奈之举。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张秀蓉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是个突破口,而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战略,发挥农产品品牌效应,就能形成市场倒逼机制,促使农民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下功夫。
如今,在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指导和扶持下,当地的“蒲江雀舌”茶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种“放心茶”的价格,每斤也由过去的30多元涨到了60多元。
“其实,这是走上了一条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的新路子。”张秀蓉说,现在同心村自产自销的茶叶种植散户只有30%,其余都参加了合作社,或将土地流转给了嘉竹茶叶有限公司。“实践证明,单靠一家一户的农民,技术和管理跟不上;单靠合作社,又缺少资金和销售渠道;只有请来专业龙头公司,三方合作共同维护这个品牌,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产品出问题,永久取消“贴标权”
行政、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严惩规则破坏者
云崖兔、郫县豆瓣……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地标产品”,如今的成都人耳熟能详,但比普通农产品贵不少。以蒲江县复兴乡的猕猴桃为例,过去论斤卖,现在论个卖,一个卖到十多元,消费者是否认可?
“汽车压驼背,自然直(值)。”蒲江县复兴乡副书记张敏说,这是由市场定的价,背后的支撑是“地标产品”的绿色安全和高品质。那如何保护好品牌和口碑?
“光靠市场本身很难做到,因此我们要做好试点、示范,让农民形成普遍的绿色种植观念和方法。”张敏说,政府需通过行政和法律等手段来规范市场,尤其是严惩少数游戏规则破坏者,否则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目前复兴乡的2500多户猕猴桃种植户中,已有2000多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贴标权”,其余的500多户由于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并未获此资格。今年还有几户原先获得“贴标权”的农户,由于施药不当或过早采摘等问题,被永久性取消资格。
这是否过于严厉?“只有实施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才能保护我们的猕猴桃市场,对个人讲情面,就是对大家不讲情面。”张敏说,消费者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此只要“地标产品”出一次质量问题,就会前功尽弃。
据了解,当地不仅由乡政府对产品源头进行监控,龙头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也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按照标准、施肥、管理等“五个统一”来组织农户生产。而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则对最终的贴标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农残、品质检查,对于有问题的产品和生产者,实行的也是“一次性否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