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是虫子,在污水中专吃垃圾”、“千滚水会致癌”、“长期吃米粉会有细菌虫生长在体内”……对于经常玩微信朋友圈的人来说,这些观点并不陌生。最近,有市民发现,这些观点反复被相关专家证实是错误的,但大家仍会相互转发。为此,有人甚至发帖抗议:“请别在朋友圈里污染我的智商。”朋友圈为何成了这些“知识性谣言”的温床?大家又该如何对待?
遭遇
看完朋友圈文章,一年没敢吃小龙虾
胡女士是土生土长的长沙妹子,对她来说小龙虾本是不折不扣的美食。然而,今年她却再也没敢吃小龙虾,原因是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的一篇“可怕”文章。
“那篇文章说小龙虾根本不是虾,以前还是专门用来处理尸体的。”胡女士说,今年她在朋友圈里看到这篇文章不下10次。“太可怕了,我今年一年都没吃小龙虾。”这篇文章里说,小龙虾其实并不是虾,而是一种虫子,而且最初中国并没有小龙虾,是由侵华日军经过基因改造,引进中国处理河水中的尸体。
记者问胡女士,有没有查资料或找专家求证过这些信息的真伪?她说自己并没有,“大家都在转发,应该是真的,我后来也转发了。”
现象
屡屡被辟谣,朋友圈里又重现
记者发现,朋友圈中类似的“知识性谣言”,还有“千滚水会致癌”、“长期吃米粉会有细菌虫生长在体内”、“黄鳝大都是吃避孕药长大的”等等。然而,仔细在网上查询会发现,每年都有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出来辟谣,但这些谣言每年都会重新来袭,而且转发量经常过万。
和“长期吃麻辣烫致死”的说法类似,“长期吃米粉致死”的说法也时不时出现在朋友圈中。文章中称,广东一名女孩常年食用米粉,去医院一查发现,她的五脏六腑和皮肤下已全是细菌虫。
“这很荒谬。”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科教授袁伟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医学中没有“细菌虫”这种说法,也从未出现过相关病例。他说,假设米粉不干净,会引起肠胃感染,然后引发肠胃炎,最后才可能是败血病。“但消息中的说法属于突发病症,而败血症不是突发的。所以,从逻辑上分析是肯定不可能的。”
专家
信任亲朋,容易盲从转发
为何这种“知识性谣言”多次被辟谣,却又屡屡以“科普”的姿态在朋友圈内传播?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吴月娥对此进行了分析。
“朋友圈相比于微博等传播平台,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更容易为谣言提供‘温床’。”吴月娥说,朋友圈内的信息传播者基本上都是亲朋好友,人们会因为信任亲朋而盲从,不假思索随手转发。其次,朋友圈是一个半私密的平台,看到的人有限,信息自净能力差,谣言在传播过程中难以被直接“攻破”。另外,“知识性谣言”涉及的往往是与人们切身相关的话题,大家为了自己和亲朋好友的健康安全,容易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相信伪科学,信手转发。
吴月娥建议,大家面对这一类信息时,首先要用科学理念武装头脑,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传言。如果无法确定真伪,可查询相关的权威资料或咨询专家。另外,要有传播者的责任意识,不要轻易盲从转发,这既是对自己的判断力负责,也是对朋友圈里的好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