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建设重庆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基地,建设成都、西安、南充、
柳州、包头、赤峰、毕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建设重庆、成都、南宁、西宁、自贡、宝鸡、鄂尔多斯、包头
等环保安全成套装备生产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重庆、成都、绵阳、西安、延安、昆明、南宁、钦
州、北海、天水、贵阳、银川、中卫、呼和浩特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建设重庆、成都、兰州、西安、杨凌、贵阳、昆明、呼和浩特、
通辽、南宁、桂林、玉林、西宁、银川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新材料:建设内蒙古稀土功能材料、镁铝合金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基地,
陕西钨钼钛锆钒稀有金属材料、超导材料、生物医药材料基地,甘肃镍及镍钴
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基地,青海铝镁锂材料、蓝宝石晶体材料基
地,宁夏钽铌铍、铝镁锰和光伏材料基地,重庆铝镁锂轻合金材料、高强度汽
车钢、石墨烯及聚氨酯等化工新材料基地,四川光伏材料、钒钛及稀土材料、
高性能纤维材料基地,贵州钛及钛合金材料基地,云南稀贵金属材料及催化材
料、光电子材料基地,广西锡锑铟铝稀土材料基地,新疆铍锂稀有金属材料、
铝基合金材料基地。
高端装备:建设重庆、成都、德阳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仪器仪表、航空
产业基地,重庆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兰州石油装备基地,银川智能铸造、吴
忠高端控制阀产业基地,渭南卤阳湖航空装备制造、国家民机科研试飞基地,
富平西飞民用飞机生产线。 第四节 引导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
支持西部地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互联
网+”高效物流发展,发挥商业功能区和流通节点城市功能,
打造高效便捷的西部物流大通道。推动西部地区实体商业加
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商业新模式、经营新业态,创新物流
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加快
发展家政、养老、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技术服
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工程
52
设计、数据挖掘、会计审计、管理咨询、会展商贸、人力资
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鼓励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西部
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合作。落实西部大开发文化产
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出
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特色文化
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
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产业,规划建
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加快旅游业改革发
展,鼓励多元资本进入旅游市场,优化旅游发展软硬环境,
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丝绸之路、长江沿线、大
香格里拉、大年保玉则、青藏铁路沿线等旅游带,加快培育
黄河文化、沙漠探险旅游带,以及新疆、西藏、内蒙古、宁
夏旅游目的地和武陵山、大巴山旅游区。加快敦煌国际文化
旅游名城和国际旅游港建设。
第十章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厚植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
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
量安全、地域特色突出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农民持续增
收。
第一节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公路、乡村机耕道等设施建设,支持林区、垦
53
区、特色农业基地、高产稳产饲草基地等区域作业道路建设,
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重点加强节水型农业基础设施布局建
设,推动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支持山区因地制宜建设“五
小水利”工程。开展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红层缺水地区找水
工作。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低电压治理工程,加强
农业用电保障。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支持种粮
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自然通风仓、烘干设备、烘储仓、
冷藏库、保鲜库等初加工设施,支持农民建设小型粮食仓储
设施。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和内陆渔港。建设一批高标
准牲畜圈舍、储草库棚、青贮窖池、粪污处理和病死禽畜无
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及服务功能。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和运营。
第二节 优化特色农业结构布局
发挥西部地区光热水土独特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农业地
区、林区山区、草原牧区产业发展方向,优化特色农业结构
布局,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广西、甘肃、
新疆和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产品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国家玉米、水稻制种基地建设,重
点培育西南水稻产业带、油菜产业带,西北和西南马铃薯产
业带,广西和云南甘蔗产业带、天然橡胶产业带,西北优质
酿酒葡萄产业带。调整优化棉花种植结构,建设新疆优质棉
基地。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按照“一地一类、一县
54
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具有地理标志和地域独特性的杂粮、
果蔬、茶叶、油料、特色经济林、中药材、家禽、草食畜牧
业和特色渔业等产业,建设一批高原夏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
示范基地。林区山区以及农林、农牧交错区着力发展生态友
好型农业,推行种养结合等模式,加快发展粮果复合、果茶
复合、林下经济等立体高效农业。草原牧区着力发展舍饲半
舍饲和传统地方特色草食畜牧业,支持不同类型草原地区开
展现代牧业示范区建设。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在西南石漠化区、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
制度试点,统筹粮经饲,探索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等模式,
大力推广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等耦合发展方式。研究开展“北
牧南移”,促进国内畜产品供应基本平衡。
第三节 大力发展安全农产品生产
立足生态环境本底,走差异化农业发展道路,鼓励扩大
无公害、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面积,提高家禽家畜养殖和
特色渔业比重,推动西部地区农业向生态化、有机化发展,
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积极构建从种子种苗和种畜种禽选
育、种养管理、生产加工到物流配送的完整有机农产品生产
供应链,加快安全农产品生产产业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水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重点,大
力开展有机畜禽养殖示范区建设。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大力
发展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增殖渔业。结合粮食主产区规模化
55
经营,推动传统粮食生产模式向有机模式转换。瞄准国际国
内高端市场,严格执行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在特色木本粮
油、经济林、果蔬、茶叶、中药材等主产区,培育一批有机
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农产品品牌。积极
鼓励发展经营规模大、带动农户数量多的安全农产品生产项
目。编制西部地区安全农产品生产发展规划。
第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体的多元高效农业服务体系,着力
解决农业服务产加销衔接不紧密、不配套问题。培育现代农
业服务市场,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构建服务平台,
逐步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合
作社和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
服务新机制。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创新完善农业
公益性服务供给机制和服务方式,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
服务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
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深入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民继续教育工程。深入实施
“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
平台,加强农业大数据开发利用,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畅通农产品流通。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标准技术示
范推广体系、动物防疫体系、植物检疫体系、质量安全监管
56
体系。
第五节 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着力构建集约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
新型农业经营体制。鼓励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支持合作社
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把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
规模经营与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农民通过合
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
业。开展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试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如期完
成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农
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充分尊重
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在经授权的农村改革试验区稳妥开展农
户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试点。
第十一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地制宜优化城
镇化布局与形态,加强对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分类指导,做
好区划调整工作,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强化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保护。
第一节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
57
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加快推
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稳步推进
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探索农
民自主选择机制,探索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权、
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支持农业转移人
口就地就近城镇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
权利,承担同等义务。
第二节 加快培育重点城市群
结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三大战略实施,发展壮大
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呼包鄂榆、黔中、
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有序发展,
打造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完善城市群基础设施网
络,发挥综合性交通枢纽作用,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
强产业支撑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人口分布。完善和提升以
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市辖区规模结
构,提高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对
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间互动合作,以基础设施
一体化和产业错位发展为突破口,促进相邻重点城市融合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