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11:重点水利工程
重点水源工程:加快西藏拉洛,贵州马岭、黄家湾,重庆观景口,云南德厚,
青海蓄集峡,四川李家岩等在建水源工程建设。推进云南阿岗、车马碧,贵州龙
塘,青海那棱格勒,重庆藻渡等水源工程开工建设。加快甘肃马莲河,四川米市,
重庆跳蹬,西藏帕孜、宗通卡、桑德,广西长塘等水库前期工作,研究论证甘肃
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
新建大型灌区:加快实施嫩江尼尔基水库配套灌区,内蒙古绰勒下游灌区,
青海湟水北干渠,四川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一期、武引二期、升钟二期,广西桂
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二期等在建大型灌区建设。推进四川武引蓬船、向家坝
一期、大桥二期、亭子口,云南柴石滩、麻栗坝,广西驮英,青海引大济湟西干
渠等灌区建设,加快广西百色水库、龙云等灌区前期工作。
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快陕西引汉济渭、甘肃引洮供水二期、贵州夹岩水利枢
纽及黔西北供水等在建工程建设。推进滇中引水、引绰济辽、奎屯河引水等工程
开工建设。加快引哈(尔腾河)济党(河)、白龙江引水、青海“三滩”引水生
态综合治理、渝西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前期工作。
江河治理骨干工程:加快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上游防洪工程建设,加快大
藤峡、落久、阿尔塔什、卡拉贝利、大石门、黄藏寺等在建工程建设,推进东庄、
土溪口、黄石盘、固军、大石峡、洋溪等工程开工建设,加快玉龙喀什、莫莫克、
江家口、青峪口等水库前期工作,继续深入开展黄河古贤、黑山峡河段开发等工
程前期论证。
47
第六节 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
坚持统一规划、有序实施、能源输出与就地消纳并举,
合理安排西部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哈、中俄
等国际油气管道建设,完善以西气东输、陕京线和川气东送
为主的天然气骨干管网。加快推进天然气支线管网建设,优
化天然气压缩母站、卫星站和加气站布局,完善城市燃气管
网和调峰储备体系。增加资源产地油气供给规模,满足当地
生产生活需要。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电开发,
凉山风电基地和金沙江、雅砻江风光水互补示范基地等建
设。继续加大西电东送力度,稳步推进水电、风电基地和现
代大型煤电基地外送电通道建设,重点实施锡盟—山东、蒙
西—天津南、榆横—潍坊、上海庙—山东、宁东—浙江、锡
盟—泰州、准东—华东、酒泉—湖南、扎鲁特—山东、陕北
(神府、延安)—湖北、陕北神木—河北南网扩建、四川水
电送出第四回特高压、川渝第三通道、金中直流、永仁—富
宁、鲁西背靠背、滇西北—广东、元宝山—河北、毕节—重
庆、白鹤滩至华中华东等输电通道建设。推动川藏联网,研
究滇藏联网。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
和供电能力。
第七节 扩展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光纤网络和 4G 网络
建设,促进宽带网络优化升级,提升西部地区网络覆盖水平
48
和质量。深入推进普遍电信服务,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
建设和运行维护,提升其宽带速率,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
自然村和重要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推进与哈萨克斯
坦、巴基斯坦、缅甸等周边国家信息通信设施互联互通,加
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
第九章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中国制造 2025》计划,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
平,塑造西部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资源优势突出、创
新能力较强、产业链条齐备、生态承载合理的现代产业发展
体系。
第一节 增强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宽领域、有差异的银
行机构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积极发展多
层次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着力发展普惠金融,
加强对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降低企业
融资成本。继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向西部地
区优势产业聚集。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
际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提升劳动力职业素质与技能水
平,加强职业院校与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校企对接,开展订
单式、定向、定岗职业教育培训,积极推动大规模知识更新
继续教育。强化能源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完善工业用地配置
49
制度,建立时间灵活、方式多样的弹性供地制度。推进售电
侧改革试点,扩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允许工业园区中小企业
集体直购电。
第二节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严控新增产能,确保完成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
优化煤炭生产和消费结构,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稳
步发展清洁高效煤电,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煤制油、煤制
气、煤制烯烃等升级示范。合理推动油气资源开发,建设塔
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油气生产基地。加
大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以西南水电基地为重点积极开发水电,重点建设新疆、酒泉、
蒙西和蒙东四大风电基地,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大力推广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开展甘肃、宁夏、内蒙古新能源综合
示范区建设,培育准东、哈密、敦煌、柴达木、蒙西等风光
电清洁能源基地。有序推进陇东、宁东、准东、川东北等能
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资源深加工,加强有色金属、战略性
新兴矿产、盐湖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冶炼分离、精深加工和
综合利用。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加快西部地区制造业绿色
改造升级。促进产业互动协作,推动实施“互联网+”协同
制造行动,实施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技术改造。在西部有条件的老工业基地设立产业转型升级示
范区和示范园区。
50
第三节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
培育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
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主
导产业。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开展云
计算应用示范。支持四川、重庆、陕西、贵州、广西电子信
息产业集聚发展,研究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中外创新产业合
作平台。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
展。鼓励东部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园区与西
部地区加强协同合作,支持发展多语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业。积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支持西部地理信息科技园建设,打造西部地理信息产业应用
示范基地。推动国防和民用领域先进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促
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51
专栏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新能源:建设乌鲁木齐、哈密、酒泉、重庆、成都、德阳、包头、西安、
商洛、海东、银川、昆明、六盘水等地风电装备、光伏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开
发 2.5 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建设云
南、广西、内蒙古等生物质能源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重庆、四川、新疆等页岩
气生产、页岩气装备制造与油田服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