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水和大气环境遥感监测与预警技术。针对及时监控水和大气环
境质量的需求,研究基于高光谱的水体污染物的识别与提取技术,研发拦河工程自动化生态监测技术与设备,研究城市黑臭水体、流域水生态及面源污染、饮用水水源地水安全等水环境遥感监测与预警技术。攻克基于高光谱的大气气溶胶和痕量气体定量遥感反演技术,开展区域灰霾、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等大气环境遥感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环境应急及风险管理的天地一体化监控技术。针对环境应急及环境风险监控的技术需求,突破新型赤潮监测预警技术,开展自然灾害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建设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等环境监管遥感应用技术研究。攻克多源数据协同的数据预处理和环境指标反演技术,开展无人机环境监管和星空地协同环境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用于企业环境风险源的集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于一体的连接管理部门、企业与公众的环境风险源管理技术及设备。
8.噪声污染源的识别、防治技术及设备噪声污染源监测技术。针对噪声污染源较难识别、难以连续监测,以及因噪声不可复现导致的数据质控难的问题,研发噪声监测的一体化手持监测设备。通过对噪声污染源时域频域信息及算法优化的研究,突破噪声污染源自动识别关键技术,研发可自动识别目标噪声源、背景噪声和其他噪声源的连续在线监管设备。
噪声污染源防治技术。针对重要噪声源及振动污染源,进一步研究噪声源治理技术,特别是复杂噪声源的声源追踪定位技术、空气及结构传播固定设备低频噪声的降噪技术等。继续开展新型吸声、隔声材料以及低噪声路面及车辆的研发。
(三)支撑环境管理改革,创新环境管理方法1.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撑技术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结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对环境管理的科技需求,以水体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与行业污染控制管理为抓手,开展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评估与系统集成,重点突破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水环境基准向标准综合转化、污染源清单编制、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生态流量管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评估、风险评估预警、水环境管理制度政策创新等关键技术,加强水生态环境补偿评估技术、重点行业毒性减排技术、总氮控制管理技术的研究,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成套技术,提出排污许可管理以及重点行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实现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模式转型。开展重点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指标排放情况分析,针对超标因子,提出前端预处理控制要求以及预处理技术、污水集中处理工艺技术改进建议。
水环境监控平台技术。针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有关水环境监测与管理新要求,以实现国家流域水环境质量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开展流域水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建设总体设计,攻克水环境质量预测预警、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管等关键技术,构建国家水环境监测监控业务平台、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管平台和流域水环境管理大数据平台,在重点流域实现国家水环境监控平台的业务化示范运行,并开展典型流域的水专项研究成果数字化集成和展示平台建设,为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应用提供平台支撑。
近岸海域水环境管理技术。针对近岸海域水环境管理问题,突破不同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影响识别技术,构建近岸海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开展近岸海域生态承载力研究,研究近岸海域污染负荷削减、生态修复和综合调控技术,大幅提升近岸海水环境管理技术标准化与规范化水平。
2.大气环境管理决策支撑技术大气环境质量监控预警技术。探讨大气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产业布局和优化配置,提出相应的重点行业污染源减排策略。围绕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研究以环境容量表征的大气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大气污染重点监控和预警判定技术,提出区域大气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建立大气重污染天气预警分析技术,大气污染日常预警和事故预警技术,发展高精度监控预测技术。研究基于不同区域尺度大气环境风险源特征的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构建区域大气污染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与应急处置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构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改善的人体健康和生态效应的预测预警技术方法。
环境空气质量规划技术与方法。研究大气复合污染的区划技术,建立主要污染源排放时空分布的获取及更新方法,获取不同行业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的排放因子及基于组分的排放清单,开发国家多尺度高分辨率动态排放清单,突破重点污染源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源谱技术,研究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核查核算及优先控制物质分析技术。研究空气质量规划技术方法和模型。
大气污染全过程监管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管理和大气污染全过程监管技术,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与政策设计及示范,推动国家空气质量管理从城市尺度、传统污染物控制向区域尺度、多污染物联合控制的转变。开展基于新空气质量标准的重点污染源排放标准关键问题研究,研究分行业、分区域、分时段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评估排放标准实施效果并研究不同行业排放标准限值的协同关系。研究燃煤、燃油、石油焦、生物质燃料、涂料等含挥发性有机物的产品、烟花爆竹以及锅炉等产品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3.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管理支撑技术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风险管控技术。针对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风险管控的需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级划分和分区管理技术研究,研究确定土壤环境区域背景值和本底值、土壤环境安全阈值和标准,以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筛选的方法学,研究基于土壤污染源、土壤环境承载力的土壤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技术方法,建立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分级分类指标和土壤环境质量综合管理技术体系。研究基于人居环境安全的建设用地和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建立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关键模型和参数。研究农用地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响应关系和基于有效生态毒理数据的生态风险评估关键技术,建立面向风险管理的土壤环境安全预测预警关键技术和平台。
土壤环境管理决策支撑体系和制度。开展融合土壤环境监测、风险诊断与评估、修复技术实施、二次污染防治、土壤安全保障等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建立土壤修复综合决策技术支撑体系。开展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诊断与评估、修复模式选择、效果验收与后评估、损害鉴定与赔偿、责任界定、预警预案制定及应急响应管理等相关技术方法研究,构建土壤环境管理政策体系框架,为推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提供技术支撑。
地下水环境监控预警技术。突破地下水环境质量分类、分级和区划技术,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与风险分级管理技术体系,研究基于地下水风险的地下水模拟预测技术,突破高关注度污染物的高通量筛查与高灵敏分析技术及地下水环境风险诊断方法与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开展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构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监测评价和监控预警技术。
4.生态保护与管理支撑技术生态系统服务优化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针对生态系统保护的需要,开发基于我国大数据的遥感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等生态评估模型,构建生态安全决策支撑平台。系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等重点区域、流域监测评估技术研究。针对“两屏三带”和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研究国家和重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保障机制,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评估、生态安全格局稳定性评估、生态格局辨识与调控、流域生态健康评估等技术体系。研究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演化规律,建立城市空间管控、环境治理和区域生态规划技术方法体系。开展“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研发生态空间优化与国际生态大通道构建技术、重大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技术。
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监管技术。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监管技术体系,重点突破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评估、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保存和传承、转基因生物的生态风险评价与监测,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利用、控制与防除等关键共性技术。
5.固体废物、化学品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技术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管理技术。针对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管控的需求,基于固体废物暴露风险识别与评估,建立固体废物多场景、多途径和多受体下的风险评估技术体系。研究固体废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过程及其产品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环境风险管理技术体系。系统评估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开展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预警、处置以及损害评估与污染修复等关键技术方法研究,构建全过程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体系。研究重点行业汞排放源清单、含汞废物与污染场地清单,建立汞排放源动态管理技术体系。
化学品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技术。针对排放量大、对环境危害严重的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研究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的快速筛查技术。建立多层次多指标的化学品高通量表征技术与快速筛选评价新方法,开发基于我国本土物种的化学品实验生物与相应的测试指标体系。研究化学品环境暴露评估技术,开发化学品多介质环境模拟暴露模型,发展适合不同管理需求的多层次化学品风险评估方法体系。
突发事故环境应急技术。构建环境风险管理框架与技术支撑体系,提出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风险管理目标。针对危险品尤其是内河运输危险品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严重不足、相关规范和要求缺失的问题,研究危险品交通运输环境风险技术体系。开展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预警、处置以及损害评估与污染修复等关键技术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