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广琪”(目前已经进入司法程序),到上海“福喜”,发生在身边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记者的暗访浮出了水面。
拿什么来保护舌尖上的安全?
钱江晚报记者就此请教了多位业内专家。他们认为,措施集中在两点:一个是打造食品追溯体系,另外就是加重行业违法成本。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刘东红直言,更应该反思的是食品监管的方向是否妥当。在现行监管制度下,监管重点往往放在最终产品上,对企业的中间环节和源头产品往往不被重视,而食品原料、中间产品等恰恰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广琪”、“福喜”等问题,就属于这种情况。
“现在对食品企业,以检代管是最常用的手段,用最终产品的抽查抽检,确定产品是否合格安全。这种监管方式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既然是抽查抽检,就永远不可能全覆盖,而且永远是滞后的。”
刘东红特别强调,政府应该把建设食品追溯制度体系提上议事日程。所谓食品追溯,就是对产品的信息进行管理,从食品的生产到流通,一环扣一环。如果信息完整并且公开,老百姓就可以自行上网查询食品批次,一旦过期,就不能销售,这样就能杜绝很多食品安全问题。
对此,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教授黄晓英也表示赞同。“食品追溯机制的完善得益于信息化,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国内也早就开始推行。”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杭州已经开始尝试追溯制度,但只是在农产品生产、流通、餐饮消费三个主要环节试点。在黄晓英看来,问题依旧存在,而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信息孤岛”现象。“在分段多头监管的机制下,各相关职能部门依其职责职能范围,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可追溯系统,但这些系统都是各自独立、分段的,信息不能互通和共享,使得整个食品生产供应链可追溯的真正意义缺失。”
二是信息质量不高。“这些系统内的信息准确性、及时性不够,信息查询的效率与价值也都不高,难以满足民众需要。”
在此基础上,刘东红和黄晓英两位教授都认为,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信用平台,整合各监管机构、相关部门的信息为监管和群众所需。“这方面需要相关决策层的高度重视,需要统筹规划,在做好需求研究、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严格系统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竣工验收,否则可追溯系统只能沦为有名无实。”刘东红说。
专家们认为,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组建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契机。
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建于今年3月18日,整合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食安办的职责,原先由市质监局承担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也划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此外它还要承担本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同时挂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组建这个部门,就是为了破解“一根豆芽菜难倒几个部门”的尴尬——“以前,我们对食品安全实施分段管理,比如质监管食品加工;工商管食品流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餐饮服务等,一旦出现问题,后续的问责就存在种种弊端。”相关负责人解释说。
对于这个新部门,专家学者们充满期待。“权利慢慢地集中,希望可以真正做好事前的预防。”刘东红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