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了两家社区卫生点
老人一上午没输上液
10月11日,黄女士的父亲咳嗽不止,到省人民医院一检查,发现是感冒了,不但有热度,还有咽喉发炎和肺炎,黄女士让父亲在医院住了一晚。第二天出院前,医生给黄大伯配了3天的药,有吊针,也有推针。
10月13日上午,黄女士带着父亲去打吊针,考虑到省人民医院太远,父亲又坐着轮椅,于是就近选择了自家楼下的文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三里家园服务站。
“我拿着病历本和医院配的药过去,谁知卫生站医生看完摆摆手说,卫生站不能打青霉素类药物,如果出现危险,服务站没有条件急救。”于是,黄女士在别人的建议下,又推着父亲去了规模相对更大的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让黄女士意外的是,医生看完病历本,又用听筒给黄大伯听了一下后说,他们也不能打吊针,因为黄大伯心肺功能不好,在体内输入某些药物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过敏、休克的危险。
跑了一上午,黄女士还是没能帮父亲打上吊针,只好叫上老公,一起开车将父亲送到省人民医院挂吊针,晚上8点才回到家。之后,父女俩又连着跑了两天省人民医院,才把所有吊针打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是应该服务社区居民、为居民看病提供方便的吗?”黄女士事后觉得心里堵得慌,“感觉就是他们看我爸年纪大,害怕担责任,就像踢皮球一样把我们踢走。”
清开灵这样的中成药
多数社区医院不给挂
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三里亭苑二区24幢,设有全科、妇科、中医科、针推科、口腔科、儿保、计免接种等门诊科室。
10月16日上午,中心输液室里,10多位病人正在打吊针,绝大多数是中青年人。
提起97岁的黄大伯,中心医务科的黄医生还有印象,他表示值班医生当时查看过黄大伯的病历,并给黄大伯做了输液前身体预检,检查出肺炎,所以得出的结论才是不建议他在中心输液。
黄医生说,把大医院开的药拿到家门口来输液的病人其实很多,但是黄大伯的情况确实特殊。
“像黄大伯这样高龄、本身体质较弱、而且药水中含有青霉素类药物和中成药的病人,中心没有办法给他们输液,因为青霉素类药物容易引起过敏,而中成药含有杂质,输液的安全存在不确定性,万一有突发情况,中心无论是抢救设备还是医生资质都不足以应对。”黄医生解释说。
而黄医生所说的青霉素类药物,常见的品种有青霉素、阿莫西林等,中成药常见的品种有清开灵、双黄连、鱼腥草等。
随后,记者致电了1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半数的卫生服务中心均表示,病人已经在开处方的省市级医院输液一次的前提下,中心医生评估过病人,核对过处方和药水后,可以代输含青霉素类药物的药水,只有一小部分卫生服务中心在得知药水中含有青霉素类药物后直接拒绝了记者的代输液要求。
至于含中成药的药水,绝大多数卫生服务中心建议在省市级大医院输液。
输液不是件简单的事
有些人输快就会出事
在凯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龚医生介绍,打吊针绝不是护士找下静脉直接挂针这么简单的事,通常社区医生判断转诊病人是否适合在社区输液都有三个考虑因素:病人的整体病情、心肺功能和用药。
输液时,药物首先会送到心脏,再通过心脏送到全身,心衰或者心肺功能不好的病人,如果输液速度稍微快一点,就可能出现心脏骤停等不良反应。比如很多老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心肺功能不好,输液就会存在风险。
就药物本身而言,中成药成分复杂,导致过敏原因多样;而青霉素存在假阴性的情况,可能皮试没问题,病人挂了三天水都是正常的,到第四天就出现过敏反应。
还有一些专科用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会建议病人到大医院注射或输液,因为社区医生都是全科医生,对一些专科从来没有接触过,对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不够了解。
社区卫生点设备有限
不足以应对突发情况
“一旦输液中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抢救时间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抢救时还可能要切开气管,做喉咙插管,这种手术社区医院根本做不到的。”龚医生再三强调,社区医院谨慎再谨慎,只是为了确保病人的安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也指出,药物过敏的后果其实比普通市民的理解要严重得多,一旦发生过敏休克反应,需要依照“就近、就地”的抢救原则,而社区医院在抢救能力上与大医院存在很大差距。
比如当病人出现过敏性休克,在抢救时,要将病人的气管切开,大医院在必要时可以用上自动化呼吸机,而社区医院普遍配备的只有呼吸皮囊,因为呼吸皮囊靠纯人工挤压起作用,在恢复病人身体机能的过程中效果肯定没有呼吸机好,会影响到最终的抢救效果。
除了设备,人员方面也存在差距,虽然有些大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和大医院一样从上到下各个级别的医生,但医生数量总体更少,作为基层医疗体系的中心和站点,每天的输液量也比不上大医院,虽说药物反应有个体差异,但总量少,发生的频率也就低了,因此社区的医务人员在应对中成药外配处方方面相比大医院经验比较不足。
社区卫生点输液致死
全国都有这样的例子
说到打吊针导致药物过敏的危险性,龚医生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三四年前,一个病人来我们中心看病,挂的是中成药,这种药水他先前没有在大医院挂过,我们劝他最好还是去大医院挂,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是很危险的。病人认可了我们的意见,去了大医院,结果输液时真的出现了过敏性休克,还好抢救过来了。
后来这位病人特地回来感谢我们,如果他当时执意在我们这里挂水,后果就严重了。
近年来,有关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输液导致意外死亡的事件,其实多地媒体都有报道:
今年2月,海南三亚一位21岁女子因头痛、身体发虚,前往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经医生诊断输液后出现呕吐等现象,后送往三亚人民医院,抢救无效身亡,最终社区服务中心赔偿女子家属16万元。
去年12月,北京一位34岁男子因感冒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输液结束回到家中,突然倒地死亡。尸检报告显示,该男子是在心脏病基础上,因扁桃体炎和会厌炎致死,随后家属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索赔131万。
不仅要方便更要安全
社区输液需病人理解
基于这些经验教训,浙江省卫生厅早在2009年便下发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外配注射药物的指导意见》,指出不仅要方便群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外配注射药物,更要保证群众用药安全。对于青霉素等易过敏药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自身条件,在具备抢救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原则上需要皮试的药物和中药针剂须在首诊医疗机构使用过。
目前在杭州,通常病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后,要走这样几个步骤:经过全科医生、内科医生看诊,评估病人的病情,核对病人拿来的药物与医嘱和处方是不是相符,检查病人的心肺功能。
如果病人适合在社区输液,社区就会给他开具一张《外配药物代注射告知单》,告知病人输液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待病人签字同意后,就可以输液了。
“国家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位,还是在六位一体(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承担的是基本医疗,因此社区目前还没有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市卫生局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处长周华说,每家社区医院的服务能力有强有弱,理应根据自身的设备条件、医生资质等情况开展服务,而且社区医院作为一级法人单位依法执业,出了事情,医院和医生是要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赔偿的,希望病人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