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全球约有210万名年龄在10岁~19岁之间的青少年携带艾滋病病毒,且许多人没有得到使其保持健康并且预防传播所需的关爱和支持。
北京市卫生局公布京城艾滋病疫情称,自1985年至今,北京已累计报告15183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现存活7202例。
所谓的鸡尾酒疗法是指像西方调鸡尾酒一样,根据一定的规律性把三种抗病毒药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的方法。
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呼吸道传播,不会经过消化道传播,也不会通过昆虫媒介传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和感染者接触或者和患者接触,都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目前,虽然还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但是艾滋病完全可以预防。
清华大学医学院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林琦说:“实际上,非洲的猴子身上就有与艾滋病病毒相类似的病毒,猴子反而能够与之安全共存,和平共处。我相信,人类终究能找到与艾滋病病毒对抗的疫苗,找到保护性免疫的方法。”
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却又自控力低的特点,一方面要提高性安全防护意识,提高校园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感知艾滋病威胁的存在,增强大学生应对危险情景、 拒绝不安全性行为等能力。
首尔某大学医院感染内科教授表示,“随着药物越来越好,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好,应将艾滋病看作与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虽然很难直接进行比较,但与患上癌症或糖尿病的同辈患者相比,艾滋病患者能够更为健康地生活下去”。
艾滋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还会危害家庭的稳定。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所以对于艾滋病的预防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国实行的是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制度,而社会上对艾滋病检测的“神秘感”“羞耻感”尚未完全消除,所以,我们距检测的常规化、常态化仍有距离。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认为,恰当地推动自愿咨询和检测开展,有助于打破由恐惧、歧视导致的艾滋病流行的恶性循环,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家庭、社区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位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感染病房,从外观看来与一般并无异样,由于这里的病人都是“清一色”的艾滋病患者,无形之中透着些许神秘感。社会对于艾滋病人的歧视仍然存在,而对医治艾滋病人的医护人员的歧视,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记者走进这里,探访治疗和护理艾滋病人的医护人员。
北京地坛医院曾在门诊和红丝带之家对艾滋病患者进行过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发生歧视、羞辱最严重的场所,就是医疗机构。因为只有医疗场所工作人员,最有可能获知病人被染艾滋的信息。因此,在医务人员和医疗场所中倡导反歧视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