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太短,使不少的中国企业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不是狭路相逢的危险就算不上危险。我们不能过分苛责本土的手机企业,毕竟,在没有足够大足够强之前,交点学费是必需的。但是现在被动的情形如果得不到改观,国内厂商如果还是不思进取,一味的将价格战进行到底,那就真的是整个产业的悲哀了。
在很多的手机制造企业甚至在电信运营企业中,有着众多的涉外业务和法律人员,但是专门负责专利事务的人还是非常少。固定运营企业南北分拆的后遗症,使一些很清楚专利威胁的人士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身处激烈竞争环境的移动通信运营企业,在互联互通、营销品牌、技术更新、发展用户等等上面花费着巨大的精力,对应用专利、业务专利等等还没有从意识上进入到更深的层面。或者,这也是中国企业面前独有的一道路障。
在电信业务方面,完整的业务产品,是能够满足一项或多项用户需求的包含了服务提供(其中可以包含硬件、软件和内容)、服务条款与协议和收费方式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系统。短信、彩信、GPS定位等技术只能是服务提供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没有完整的服务产品作为平台,用户难以看出这些技术和用户的需求有何关系。
一些国外企业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管用什么办法要求掌握专利的企业对给予较低的专利许可费用,没有专利优势的企业虽然获得了短期效益,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这类做法并不能促进国内企业依靠研发去真正培育和建立竞争力的目的。与其说国内企业发展的障碍是较高的专利使用费,不如说真正的障碍是企业没有压力和动力做研发并通过研发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对专利的投资大大不同于对某项产业的投资,一项专利变成产品需要众多工程师的努力和巨大投入。所以,技术开发、应用开发的价值不仅来自专利,更体现在研发投入和使产品/业务投入市场并实现发展上面。
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建立自己的业务专利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必然是用户需求到底在哪,以及运营商、设备商和SP如何形成一个有利和谐的生态环境。一个被忽略的环节是,3G时代,诸多新兴的业务,可以对相关产业的腾飞形成非常有力的支持,而这些产业是21世纪争夺的焦点。而现在最为关键的是企业把业务开发、专利战略体系的建设任务交给谁,谁来为运营企业的业务专利体系建设付诸行动。
TAG:|专利|警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