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有两种类型,一个是C2C平台上的B2C,一个是独立B2C。虽然都穿着B2C外衣,但实际的经营团队、成本财务架构乃至经营理念都有非常大的不同。而就是这些“不同”,导致了彼此“制衡”的出现。
C2C平台上的B2C
目前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中的80%皆由平台型零售网站完成,以淘宝网、腾讯拍拍、百度有啊为代表。其中,淘宝网又占了平台型所有份额中的80%,绝对主导。
目前加入淘宝平台的传统企业越来越多,光是对淘宝网的广告投入一年超过数百万元者,比比皆是。
值得注意的是,以淘宝为例的C2C皇冠卖家,其中已有一部分“日”订单超过千笔,甚至万笔。他们虽然仍穿着C2C的外衣,但营业额及团队架构都早已不亚于许多中大型的B2C企业。
大多数训练有素的B2C企业,都不太在意C2C卖家,认为“段数”不同。但真实的情况是,90%的B2C企业,都没有这一部分的C2C卖家赚钱。更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倚靠风投的借贷及投资,来度过难熬的漫漫长夜及无法预估的未来。轻视他们,必将“大意失荆州”。
这是一群草根起家的网络卖家,其定价法则跟经营理念(下有论述)与正规B2C企业不太相同。目前虽然仍难以撼动拥有风投巨额资金支持的大型B2C企业,但却能“搅乱一池春水”,让你防不胜防,只得靠价格战及大花广告费杀出一条血路。
独立B2C网站
卓越、当当、京东、凡客等是其代表。他们大多过度乐观地放大自己未来所可能占据的地位,没有认真思考平台型B2C的交互影响,更没有考虑C2C对B2C的博弈。这使得他们的策略难以完全施展,必须靠大量“烧钱”来争夺市场占有率。
正在风口浪尖的B2C业界有句吊诡的话:“营业额越高,亏损越多!”更值得玩味的是,目前大多数的中大型B2C企业,都很难给出自己能真正获利、反亏为盈的时间点。而此时,他们却仍然能获得大笔的风险投资进驻,他们的解释只有一个:亚马逊不也亏了7年吗?
可是我们有亚马逊成长的环境吗?
TAG:|B2C|企业|C2C|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