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洋的员工到现在都不愿承认被松下收购的事实,在这方面,他们谈论更多的是“与松下结盟”。
3月3日,在上海召开的2010年三洋数码产品新品发布会上,三洋一口气推出包括高清跨界数码相机、录音笔在内的11款数码新品。这也是松下完成对三洋TOB收购(公开收购)后的第一次新品发布会,此举一方面打消了业界对“松下如何整合三洋业务”的顾虑,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三洋除了新能源之外,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野心。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三洋宣布调整2009财年(2009年4月~2010年3月)的业绩预测,纯损失将由上次预测的300亿日元恶化至500亿日元。其实,从2002年开始,亏损的魔咒就一直缠绕着三洋。由于产品线扩张过快,导致三洋的资金链紧张,所以三洋不得不被迫剥离了一些业务。尽管如此,三洋的困局仍然没有出现转机。
直到松下的出现,让三洋看到了希望。“与松下结盟后,三洋将获得大约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用于工厂和设备投资,以及研发。”三洋电机中国区营销统括责任人中村五男表示,“三洋仍将保持普通股上市流通,保持‘三洋’品牌,保持业务特征”。
显然,从松下和三洋达成的这项协议中,可以看到三洋并没有完全把命运交给松下。对三洋来说,松下的介入是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死守最后一根“稻草”?
三洋对质量体系的控制、在营销手段上的创新以及对产品线的全盘规划,一度成为很多企业的“教科书”,三星更是通过为三洋的电视机进行贴牌生产而获得不少经验。
如今,三洋却成为这些“学生们”的潜在收购对象。从2007年3月23日通用电气邀约收购三洋电机的信贷业务开始,剥离三洋业务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随后,海尔收购了三洋的冰箱业务,京瓷公司收购三洋手机业务,华强收购三洋彩电业务,荣事达甚至也表明有意收购三洋全球洗衣机业务……
在残酷的竞争下,持续多年亏损的三洋,不得不相继剥离其赖以成名的冰箱、手机等传统业务,而专注于太阳能发电及环保电池等领域的研发。
在松下收购三洋之前,很多人甚至开始认为三洋将成为一家“新能源”公司。然而,2009年底,松下对三洋进行了“收官”式的并购,其对三洋在电池、太阳能领域等核心业务的垂涎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一旦松下统一品牌,三洋将丧失所有可能盈利的业务。”一位分析人士称。
“松下会继续保持和三洋股东的合作关系不变。”中村五男再次强调了松下对三洋的三个“保持”的条件,以打消上述疑虑。“三洋也会继续加大在电池、太阳能领域的投入,通过与松下的结盟让企业价值最大化。”
值得关注的是,松下曾在其发表的声明中称,“松下将发挥其资金实力,加大向三洋电机处于优势地位的能源领域的投资”。这句话反映了在新能源领域,松下可能会给予三洋更大的支持。
“被并购后的三洋家电业务有可能被进一步弱化,转而专注锂电池、压缩机等核心业务,加上松下原来的基础,新企业在全球锂电池业务和家电核心配件的话语权将会大增。”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认为。
事实上,以新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不仅仅是松下与三洋的选择,也是危机所催生出的日本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日本政府先后公布了4个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一个是推进“低碳革命”。具体措施包括推广普及太阳能发电,以及向更换和购买低燃料汽车和节能家电的居民提供补贴等。
因此,三洋如果固守住电池、太阳能领域的相关业务,它将搭上“绿色经济”的顺风车在新能源领域占得先机。
TAG:|三洋|松下|市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