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明
在当前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急剧变化的时代,
我国企业应充分重视颠覆性创新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前技术变革加速的时代,不单是技术进步的速度在加快,更在于大量新技术的竞相涌现、相互交融,并与各种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新业态相融合,共同推动着产业发展技术路线的更替和相关领域革命性的变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顿?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早在1997年就提出,这种带来革命性变革的创新,属于一种与渐进性创新不同的创新类型,将其称为“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根据他的定义,发端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或新市场,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削弱主流市场产品竞争力的创新,即为颠覆性创新。显然,所谓颠覆性创新,其基本过程就是基于新概念或技术的新应用,以新产品或新服务替代传统产品或服务,并在相关领域产生革命性变革,从而带来新的领域性增长。
从总体上看,产业主导技术的演进过程,就是颠覆性创新和维持性创新交替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说,颠覆性创新贯穿于人类创新和发展的整个历史。大到人类的产业革命,比如铁器时代对石器时代的替代,汽车对马车的替代,都是带有革命性的、根本性的颠覆性创新;小到某个具体的产业,往往由于某项新技术的应用,而使产业发展的基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比如数码芯片替代传统感光胶片,电动汽车代替传统能源汽车等。
在技术变革急剧的时代,由于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进入剧烈变化和重构时期,颠覆性创新成为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期技术创新的典型特征。当今世界正孕育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信息、生物、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不断突破和相互融合,成为产业变革最重要的技术方向,也为各个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创新的机会。由此带来的市场机会和提出的挑战,值得企业机构高度关注。
在应对颠覆性创新方面,国外企业有很多经验教训。比如,一些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公司,包括IBM、GE等,不仅能够通过渐进性创新保持在传统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而且能够通过不断的突破革新、大胆否定自己,来适应市场的颠覆性变化,甚至能够通过直接领导颠覆性创新,不断将竞争对手抛在后面。IBM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战略转型,放弃了硬盘部门和PC业务,却大力发展了IT服务等业务,顺应了IT领域综合服务代替硬件的潮流,近年来又推动“智慧地球”计划,2011年IBM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56%。GE在转向服务型公司后,倡导的“工业互联网”(简单说就是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的开放的、全球化的网络),被视为对传统工业的一种革命。他们正在成为产业变革重大项目的主导者。
反过来,我们也看到,柯达由于在传统业务领域的优势地位而陷入了颠覆性创新的困境。柯达曾是数码相机技术的最早发明者,并预见到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从21世纪初就宣布要从传统影像领域向数码影像领域实行战略转型。但是,柯达在实际执行中,战略转型始终处于犹豫徘徊之中,对新兴技术领域投资不足,最终在数码芯片对传统胶片替代所带来的产业变革中,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在产业剧烈变革的时代,颠覆性创新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利用新技术突破传统产业格局的可能。目前,互联网、新能源等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深入的应用,带来了颠覆性创新的重要机遇。比如,淘宝网就属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一种颠覆性创新。淘宝网是我国首个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网络购物平台的网站,通过免费策略,实现了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让网络消费者实现在家逛遍天下商品的消费模式。淘宝网推出的支付宝账户系统、支付宝认证、支付宝数字证书等,提高了网络交易的安全性,解决了制约网络交易的信任机制瓶颈,网络交易的发展迫使传统的零售商等先后开展网上交易。又如,电动汽车的发展,使我国企业可能建立在全新的技术轨道上,打破发达国家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垄断优势。
但是人们也看到,由于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颠覆性创新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要求我国企业对传统的技术发展路径及时进行更新。我国的企业和产业往往过于强调通过规模扩张来取得低成本优势,往往也在产业变革面前,不断陷入“扩张??落后”的境地。最典型的教训是在显示领域,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在短短几年内被平板显示器所取代,使我国历经多年技术引进和规模扩张形成的巨大产能,全部陷入过剩、落后状态。我国企业近年来在海外并购中虽然不断扩大规模,但是很难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比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更多的是在传统业务领域上规模和技术优势的扩大,并不是应对产业发展的颠覆性创新。而反观国外的很多跨国公司,通过不断收购新兴的技术和公司并使之做大做强,实际上是在引领着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急剧变化的时代,我国企业应充分重视颠覆性创新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锐意革新。一是应加强对前沿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不能满足于现有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低成本优势,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二是应充分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加强现有技术的集成和利用,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开拓新市场,开拓新领域;三是应通过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建立灵活、创新的组织体系,为适应颠覆性创新和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强化发展的组织保障。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