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式”,看最近的”中国式”这个三个字的表现就知道了;什么都是“中国式”,三国、红楼梦、水浒都冒出不少管理理论来,甚至营销理论、品牌理论,简直就是宝山,要什么有什么。可以肯定,这绝不是外国式而是“中国式”的国情。
本来“中国式离婚”是小说的对“中国式”的新颖发明,说明了在中国这个特定环境里,中国人独特的婚姻现状,说的是现状,讲的是当下实情。但没有人总结出这么一个非常有特点词来以贯之;因此,自从这一电视剧的流行,“中国式”便臭大街了。
应该说,”中国式”是本身存在的,就像这是美国式的文化,英国人的习性一样,是天然存在的。“中国式“就是当恰中国社会与文化特点的一些表征,一些具体情况的特征显现。当我们自身存在于这样的语境之中,还不认识自己的行为特点时与行业特征来源时,“中国式”为我们进行了概括,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每当社会行进到变革之代时,文化就会产生巨大的反映;辛亥革命时代的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之争、“欧化”与“国粹”之争,主要就是体现在文化上。而以国粹为核心的传承,宋学之俗,仁让为贵,孝悌为尚,忠敬为美,气节名义何以代代相传,概因文化传承文化的影响,谁能超出之外。
现代一些商业妖魔讲师们,顶着留学海外的洋博士帽子,讲的却是完全“中国式”的管理哲学、民俗故事;由于媒体的疯狂传播,在财经界,几个大师摇唇鼓舌,呜呜呀呀,给你讲一点中国人普通的做人常识,居然也在书市上火的乱七八糟。就像一个叫陈安之的成功学大师一样,自己到是一无所成,要什么没有什么,却靠激劢别人如何成功使自己成了富豪一样莫明其秒。
现在这股浮夸风己吹到了财经界,在管理图书,经管图书市场上搅得污烟障气。而最有代表性的曾老先生也不客气,一股气出了一大堆“中国式”,(当然有可能是一帮可恨的孙子干的)其它行业的孙子辈们,也紧接着出了一大堆“中国式广告”、“中国式品牌”、“中国式营销”、“中国式销售”,看得叫你眼晕。其实,翻开一看,都是祥林嫂式的废话。
在这个争吵吵的世界,特别在广告营销界这个以吵作为吃饭家伙的阶层,跟风是最好的选择。同样,他们的消费也重复于自己创造的废话之中。好像不管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只要灌于“中国式”就能卖个好价,究其原由?实乃是中国人太多之缘故,还愁没几个瞎眼睛。忙碌的生意场上又有多少人醉心于读书,所以,各种培训甚嚣尘上,还有一些人觉得用读书吸取知识,不如在培训演讲中来得有效。故而,这种注水书,或莫明其妙的书成为他们的掌中宝。
由此,我不仅问一句,谁是这些图书与知识的最大消费者,可能是那些处于似懂非懂之间的学生最多。而一些作者,完全用超限营销的方式,过度使用他们的知识能力,他们编的这些书看起来己经力不从心了,看不了5行就可以看到重复的东西,再看几页就不知所云了。然后就自我吹嘘,直到把词用尽,自己给自己进行了盖馆定论。
某某大师,某某巨擘,听着就有点吓人,这是不是“中国式”的?
TAG:|营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