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目前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家具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每个企业都在技术、质量、人才、宣传等方面下工夫,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相对于一、二线城市,生长在三线城市中小家企则普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由于三线城市市场份额较小,以往大品牌很少将市场触角延伸至三线城市,所以这些本地中小家企也能混日子。但近几年来,随着全国一、二线城市家具市场的饱和,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开始下沉渠道,把三线城市作为他们的发展目标,使得三线城市的中小企业岌岌可危。那么,这些本地中小家企该如何应对大品牌来势汹汹的冲击?
三大原因限制 三线城市家企做大
三线城市中小家企的老板,要么由木匠改行发展而来,要么是一些无实力参与二线以上市场竞争的投资者。这些人所经营的企业规模不大,有的甚至是前店后厂的作坊。我们知道,起点低不是问题,许多国内大型家企就是由作坊店发展起来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三线城市中小家企裹足不前,难以做大做强呢?
首先是地理位置。这些中小家企大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不发达的地区,这与物流发达的沿海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全国各地的家具市场来说,中西部三线城市位置偏远,当地物流业未形成体系,运输时间慢、破损率高、服务差成为这些地区物流业的共同特点,这限制了企业向外发展,很少有外地的经销商来代理这些地方的品牌,这严重打击了这些企业向外发展的积极性。
其次是产业链断裂。众所周知,一个成熟的产业包括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它是从原料、设备、生产到区域代理,最后由经销商面对终端消费群体的这样一个链条。生产企业是处于这一链条的中间环节。在这些三线城市,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原料以及配件厂家往往处于缺失状态。例如:一个软体家具企业想要发展,而周边没有好的弹簧厂;一个门窗或卫浴企业要发展,而周边又没有好的五金厂家。从一、二线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采购原材料,还不如直接挪窝,把厂建在产业链完善的地区。可见,产业链结构的残缺,也限制了内地三线城市中小家企的发展。
再者,家族式管理,理念落后。三线中小家企在管理上,基本采取家族式管理,通常老板是董事长,同时也是总经理,财务、采购,甚至下面的生产员工和业务员都是自家亲戚,这反映了企业老板理念上的先天不足。由于这些企业老板思想保守,加上本地市场容量有限,所以他们不想承担更多的风险,不愿拿出资金来扩大规模和投资设备,更不愿意在广告宣传上投入更多。在媒体宣传当道的时代,这些企业还在考虑要不要做广告宣传,甚至还根本没有打算去做广告宣传。在守旧思想的指导下,这些家企发展很难。
TAG:|家具|市场|渠道|